王弼
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26年(魏文帝黄初七年),死于公元249年,三国曹魏山阳人,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说到王弼大家都能想到他的身世吧。对了,他就是那位有着“四世三宫”这么好的身世的人。
王弼人生虽然短暂,但学术成就卓著。他著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周易大衍论》三卷、《周易穷微论》一卷、《易辩》一卷等数种。王弼《易》注的贡献,首先在于抛弃了费氏的经说,把象数之学变成为思辨哲学。这是《易》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汉人解《易》重象数,如把八卦视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象,用“马”来代表《乾卦》“健”的意义,用“牛”来代表《坤卦》“顺”的意义,等等。
王弼认为,事物的本体的道是可以认识的,圣人的治世之道也是可以认识的。宇宙的本体道是无形无名“不宫不商,不温不凉”;圣人治世是“体道”的结果,故不偏不执自然无为。“道”虽不可言象,不可名状,但它在万有之中,以无形无为而成济万物。在政治上,崇本(道)息末,就是对自然规律(道)的具体认识和运用。
“无”概念的存在在王弼的析学体系中是以属性概念的形式存在的,即“无”是对“道”、属性的说辞;第二,王弼在对“名”与“称”、“谓”的区分中,确立起其对“道”、进行把握的方法论原则。至此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从王弼所建立的本体论思想中进一步反思这样儿个在学术界值得商榷的问题:从理论上讲,王弼本体论析学第一层次的概念是“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的“理”,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宗”、“元”。即王弼认为“道”、是作为万事万物存在的秩序、条理,“道”是“理”;其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据、根源,则是“宗”、“元”。
我认为王弼这一生的运气又好又差。好是因为他的家世是四世三宫,再加上他勤奋好学完成了很多伟大的著作。坏是因为他得不到皇帝的重用,一直没有得到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