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之一:理解与感悟
电影《萧红》的结尾,萧红在生命逝去的最后时刻,眼神里心心念的,半梦半醒间不舍的,都是呼兰河。她在陪伴她的人给她读自己写的《呼兰河传》,来聊以慰藉中去了,她说她梦见家乡的河灯了。那个眼神让我记忆至今,让我对呼兰河这个地方和这本书始终记挂着。终于得以大快朵颐。
《呼兰河传》七章节,加上尾声,总共八章的内容,读起来如小河缓缓流淌,有平静的,欢快的,喜悦的,也有让人愤懑而压抑的,但每一章节都流淌着萧红对呼兰河浓得化不开的感情,那股眷恋与怀念,力透纸背。让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总觉得这河水里多了点什么,不只清澈而已,还蕴含丰富。
开篇第一章就抓住了我的神经,寒冷的天气,车夫,卖豆腐的,卖馒头的,集市的模样,呼兰河,一个北方小城,一个北方小城的冬天模样,生活的场景和故事背景依次铺开,从没有一本小说的背景描述如此真实而直白地映入眼帘。有些猝不及防,而又惊叹,这里和我生长的那个小镇如此相像。街东街西的铺子,寺庙,人,动物,提着筐或推着小推车叫卖的,街上有个大泥坑子,晴天会粘很多人,家禽牲畜掉进去,雨天变成污水下的陷阱,要沿着边上走,小心翼翼地避坑,彻底干掉的时候,细碎的尘土四处飞扬,这应该是那个年代很多小城的样子,“繁华”而热闹。还有个场景是傍晚躺在院子里看火烧云,也是趣事之一。现代人很少有这逸致了,傍晚时分可能还在办公室里埋头苦干,或者在匆匆赶着回家的路上,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也鲜少给现代人可以完整看到火烧云变幻至湮没的全过程的机会。
第二章是对呼兰河一些活动的介绍: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听戏,,,跳大神是民间封建迷信活动的残余,但确是小城围观不少的“文化活动”之一。跳大神这个事情,将街头巷尾的流言蜚语,与某种有些文化色彩的传承,同时带给左邻右舍一次“文化视听”这两者神奇地结合在了一起。放河灯在呼兰河也跟“轮回”相关,又带着人们某种美好的憧憬,在有些别的地方还跟“爱情 婚配”结合在一起。听戏台子也是我童年记忆之一,我们那里是每年有庙会,叫“逢会”了,组织者会组织戏台子,河南是听豫剧,还有杂技,歌舞,各种套圈,吃喝玩乐等。听戏,逢会也跟呼兰河一样,是兄弟姐妹们齐聚一堂的一个契机,女儿在“街上”的,会把娘家爸妈接过来听戏,嫁出到村子里,不在“街上” 的女儿也在这个时候带着外孙外孙女回来团圆,让这些表兄弟姐妹们一块玩耍。听戏台子期间,呼兰河的故事热闹着呢,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也热闹着呢,,,,
第三章是萧红的童年记忆,与祖父的感情。后园里的四季,能看到一个小女孩四处撒欢着地遍地跑,与祖父打闹,与祖母“周旋”,采花,摘菜,和小动物玩耍,一个大大的院子被小小的萧红的童年的欢声笑语填满。还有记忆里祖母的宝贝珍藏,珍珠首饰,陪嫁的箱子,隐隐透着大户人家的余温。院子角落里那个杂物间就是她的探险王国,总能把搁置许久的旧物什翻出来,耍玩一番。祖母去世后,便跟着祖父读诗,吃好吃的,玩好玩的。这应该是萧红最珍贵的最留恋的记忆,那么轻快,那么无忧无虑,连祖母去世也只是院子热闹起来,吃的东西多起来的原因而已。想起我奶奶去世的时候,我也只是觉得家里突然多了好多人而已,还记得奶奶病重的时候,每天都可以喝到亲戚送的豆腐脑,我还觉得很好喝,不知死亡为何物。奶奶葬礼上,我和堂哥两个小小的人顶着个小号的白帽子在人群里乱窜。下葬那天也跟去了“地里”,只是想跟大人们一起跟着棺材走,别人调侃我,问我“不拉盖子”跪得疼不疼,我笑着说不疼呀,我跑太慢了,别人跪两下,我就跪一下,不然跟不上他们,我比他们跪得少呢。
第四章开始转入萧索的景象,透着点压抑,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了。在每一个小节的第一句便是“我家是荒凉的”,荒凉的不仅仅是逐渐破败的院落,逐渐老去与离去的人,还有让人无法直视的人心。萧红家的院子很大,有大黄狗,有鸡鸭,有苞米,有种的各种蔬菜,边边角角处有几间房子,爷孙俩自住外,其他都租给了别人家。每个年代,都有在外地讨生活的人,和住不起房子的人家。 第四章主要介绍住在院子里的人家,和见闻,应当是第五章的铺垫。
第五章的故事是院里人家之一。呼兰河有无忧的记忆,欢快的童年,淳朴的乡里乡亲,也有愚昧腐朽,“吃人”的一面。这一面,有年代的烙印,也有人性的复杂。第四章写道,院子里有户人家,老胡,老胡家三代住在一起,老胡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妇虽有妯娌矛盾,但对老太太很孝顺。有两个孙子,大孙子是二儿子的,二孙子是大儿子的。现就等着小孙媳妇-团圆媳妇入门了。小地方的民风,至今对新媳妇充满了好奇,与打探,谁家媳妇上门,必定是组团,轮流去家里“串门聊天”的。少不了一番品头论足:说团圆媳妇长得高大,不像14岁,瞒报年龄的,说长得大模大样的,说不像个团圆媳的。至此,小地方没有隐私,说长道短,流言蜚语传播速度快的特性可见一斑。后来,团圆媳妇开始挨打。第四章也讲了,老胡家孙媳妇回家总要说自己过得好的,虽然也遭丈夫和婆婆的打骂,但谁家媳妇不挨打呢?在那个年代,男人打女人是应该的,因为“出嫁从夫”,婆婆打媳妇也是应该的--“调教”,封建家长制,在一大家里,是有等级制度的,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媳妇是讨来的“劳动力”,一代一代的剥削与压迫,因此有“媳妇熬成婆”的说法,只有当了婆婆,才能熬出头,同时可以开始使唤儿媳妇。于是团圆媳妇太有主见,大模大样,瞪着通透的大眼睛滴流乱转的样子便引起了婆婆的不满,不听话的媳妇必要遭受婆婆的“调教”的,老胡家没几天就开始传出惨叫声与哭声。哭声停止了,接着跳起大神了,因为团圆媳妇似乎是“鬼上身”了。跳大神一波接一波,团圆媳妇还是没好起来,脸越来越黄了,也越来越瘦了。东家的杨老太,西家的王婆子都来出言献策了,法子从猪肉+草药,鸡肉等等,到出马,然后来了位云游真人。云游真人检查了一番,明白了大概,身上全是被打的淤青,留下的印子,脚底一块白,是婆婆拿烙铁烙的,婆婆说我也就打了一个月,还美其名曰,我打她是为了她好,不打不中用。婆婆请大神花了好几吊钱了,够买好几块豆腐,好几只鸡了,但云游真人打抱不平来了,说婆婆的事情阎王爷都清楚着呢,婆婆怕被阎王爷惩罚,狠了狠心,接着花钱。
但团圆媳妇还是没能好起来,梦呓,老说要回家。老胡家的跳大神已经破纪录了,钱也花光了,还是不见好。某一天,老胡家架起大缸来,开始烧热水,把团圆媳妇脱光了放进大缸里。团圆媳妇晕过去了就抓出来泼冷水,醒过来接着烫,一天被烫了三次。后来团圆媳妇就一直昏睡,不叫了也不闹了,家里人觉得跳大神终于有用了,应该可以好了。。。。后来又说要休了这个小妖怪。祖父说,要把老胡家赶走了,不给住了,这家人快把人作弄死了又不要了,一直耽搁着也没赶。后没等祖父赶人,团圆媳妇终于死了。。。。
有人是知道团圆媳妇撞鬼的真相的,只是他们不说,云游真人是有救人的心思的,只是他也更在意自己的生计,拿钱走人,他不能负责到底的。婆婆也是知道的,只是她用跳大神来掩饰自己的愧疚,与罪责,来表示她是疼团圆媳妇的,把买豆腐,买鸡子好吃鸡蛋的钱都拿来给团圆媳妇“看病”了。可悲的是,团圆媳妇自己都已经忘了自己 半夜常常惊醒的原因,她也相信婆婆是在给她治病,是帮她驱鬼的,她挣扎了几下,不愿意也在人前脱了衣服跳进大缸里了。于是大家一直看着这个“文化视听”,难得有个“娱乐活动”,和故事供大家解闷。封建迷信是吃人的,更吃人的是人心,是即便明白是非曲直是怎样的,也懒得关心,选择盲从的乌合之众。
第六章描写了一个 被时代抛弃,自暴自弃,又无法用善恶来形容的市井形象--有二伯。
第七章描写了憨厚老实,风雨飘摇着过日子的小人物---磨磨子的冯歪嘴子。
这些租住在祖父院子里的人,和他们的故事,是萧红的童年记忆,也构成了那个年代里各种人物与命运的缩影。
尾声,住着祖父和几户人家的院子,现在埋着祖父,院子里的人也不知道怎么样了,那个年代也远去了。
这回忆,既是乡愁,也是对那个年代的鞭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