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初期形成
计算机网络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的交互方式和传输过程经过了很多的交接,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数不胜数,他们之间还要相互的传送文件。在这两台计算机之间必须有一条传送数据的通道。所以这条通道至少的有下面几点需要去完成。
找到你要传送的对象并启动
你发给谁?总的知道吧,所以一台计算机在发送通信的计算机必须将数据通信的通路打开,并且启动才行也可以叫作激活,也就是发出一条信息命令,保证要传送的计算机数据能在这条通路上正确发送和接受。
image要告诉网络如何识别接收数据
传输的计算机已经启动了,接下来就是要告诉网络如何识别接收的数据了,你选择把数据发送出去,怎么传送过去,总的给个标识吧?不然互联网上那么多计算机怎么找到自己要找的那台计算机了?
image检查目标计算机是否开机
启动-识别-开机,启动过后也知道怎么识别了,那么对方是否开机你应该知道吧?如果没有开机你也是发送不出去的,就算知道开机了你还的知道对方是不是已经开启和联网,如果只是开机了没有联网你的数据也是发不出去的。只有开机了与网络连接正常了才能开始发送数据。
image接收方是否有足够的存储空间
启动-识别-开机-空间,发起通信的计算机中的应用程序必须的弄清楚对方的计算机中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已经做好接收文件和存储文件的准备工作,只有知道准备好了,存储的空间够用才能继续发送这个文件。
image计算机格式
启动-识别-开机-空间-格式兼容,这项工作看是简单,其实也是一件要做的事情,如果你不检查格式,发送过来一对乱码你根本看不懂也是不行的。若计算的文件格式不兼容,则至少其中一台计算应该完成格式的转换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往下走。
image异常信息的处理
启动-识别-开机-空间-格式兼容-异常。到了这一步基本就是最后一步了,整个过程不可能不出错,出错以后应该想想怎么来处理,对出险的各种差错和意外事故,如果数据传送错误、重复或则丢文件、网络中某个结点交换机出险故障等等,应当有可靠的措施保证对方计算机最终能够收到正确的文件。
image由此可见计算机要做的工作还是很多的,互相通信的两个计算机系统必须高度协调工作才行,但是这种协调工作是相当复杂的。为了设计这样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早在最初的ARPANET设计时就提出了分层的方法,用分层的方法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容易研究和处理。在1974年的时候,美国IBM公司就宣布了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这个体系就按照分层的方法制定的。现在IBM大型的专用网络还在使用SNA。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7年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连成网的标准架构,就是著名的开放系统参考模型OSI/RM。简称OSI。开发是指非独家垄断的。现在所谓的七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imageOSI试图达到一种统一的境界,想让全球计算机网络都遵循这个统一的标准,都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网络的传送交换数据。开始许多大公司甚至一些国家的政府都支持OSI。然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TCP/IP的出现,很快抢占了市场直到后来大规模的使用TCP/IP导致OSI失败。
imageOSI失败大原因大概就这几点吧。
- OSI的专家缺乏实际经验,缺乏商业的驱动能力。
- OSI的协议实现起来过分复杂,而且运行效率低。
- OSI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
- OSI的层次划分不太合理,有一些层次重复出现。
计算机的的网络结构就这样的形成了,从早期的OSI到现今的TCP/IP协议,都是按照层次来完成分类的,因为按照层次可以单独分析和处理的优点,后续章节继续介绍协议和层次的具体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