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四年,我如何与自己和解?
大家好,我是Tina学姐,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博士。这是我的第一篇简书,想和大家聊一聊我读博最大的感悟:和自己和解。
2017.1 - 2021.1,整整四年,我读完了博士。
2011.9 - 2021.9,整整十年,我求学在英国。
一路坚持,并不容易。
回想读博的这四年,我取得过引以为傲的成果,也经历过深渊一般的低谷。中间一度有一段时间,我怀疑人生,怀疑自己的选择,失眠,焦虑,大哭,情绪崩溃,觉得无法呼吸,无法坚持。而博士的抑郁和焦虑,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把这一切归因于我周围的环境。
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最大的敌人,不是你的父母,你的导师,你的同事,而是你自己。
同学,如果你也有读博的打算,也许你正在观望,也许你已经开始准备,也许你正在经历一轮又一轮的面试,一波又一波的套磁,或者你已经很幸运的拿到了offer...
那么请一定一定要看完这篇文章。
学姐希望可以在你开始读博之前,以一个过来学姐的身份,向你说一些心里话。我会告诉你,我这四年的心路历程,以及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希望这些话,可以为你增加信心,让你的求学之路变得平坦一些,温暖一些。
01 只要超越自己,就是进步
2021.2 爱丁堡
Peer pressure (同辈压力),一个多么可怕的词...
你心里像憋着一股劲,身上像穿着铠甲,手上像拿着武器,去抵御周围的同龄人对你的攻击。你,随时准备开启战斗模式。
当时选择读博的你,应该真的很优秀。或许你是顶尖名校的学生,是班级里的佼佼者,拿到了distinction的好成绩,或许你是爸妈一直和你说的“别人家的小孩”,或许你是朋友圈里大家羡慕的人。
于是,你被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包围了。
但是,当你开始读博的时候,你发现你掉进了“优越人堆”里。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优秀,甚至比你优秀的人,太多太多...
你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当时我读博,不管是身边的同事,还是中途认识的朋友,国内的好多是来自清华北大的,国外的也要很多是来自牛津剑桥的。随便一个人说说自己的经历,也许都会让你觉得“哇哦你好厉害”...
也许是这么多年一个人在国外的缘故,让我变得要强。于是一开始,我会把这些全都作为我的压力,心想,我要做的比你们好。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样比下去,没有头...因为优秀的人层出不穷。你如此拼命的去超越,去追赶,劳心费神,又是为了谁呢?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去了解他人的进度,学习情况,无形中也浪费了自己很多的时间。
与其煞费苦心的追赶旁人,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自己和自己比,你觉得你进步了吗?
自己和自己比,你觉得你学到东西了吗?
自己和自己比,你觉得比昨天好一些吗?
自己和自己比,你对你的现状感到满足吗?
如果是,那么就够了。
因为你只要超越了自己,就是进步。
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哪怕只有一丢丢,就是进步。
在羡慕别人的同时,看一看自己身上的进步和闪光点,这样你会对这件事更有动力。Keep the focus on yourself.
当时我有每天写小日记的习惯,回顾今天一天哪些完成得好,哪些还需要改进。这样既表扬了今天的自己,也给明天带去了希望。
02 把每一次失败当做财富
2019.1 伦敦
必须要承认的是,不是每一次的努力,都会有好的结果。
我在博一的时候,就连续遭到了两次大打击。因为我的博士研究课题,在一年里就换了两次。
第一次是因为在我开学大概两个月的时候,我们发现突然横空出世了一篇和我提出的研究,极度相似的paper。导师当时的意思是,“It doesn't make much sense to do the same thing as what others have done already right?" (“做和人家一样的研究,也没有太大意义”).
我千算万算,都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当时这对我是很大的打击,因为在我申请博士的时候,我的那一份proposal和导师就进行了很仔细的修改,来回四五次,最终导师通过才提交了正式申请(当时的最终版proposal快6000字)。
于是我又重新花了四个月的时间,重头来过。重新找课题,读文献,又写了一份proposal,找了一个完全不同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的课题。
所以我博一的整个上半年,都是非常崩溃的。
本以为撑着写完了,可能就好了。没想到,开始做预备实验 (pilot study)的时候,才是噩梦的开始。因为发现实验的设计和材料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根本测不出我们想要看的东西。
于是我再次对我的proposal的研究问题进行调整,再把研究方法和实验材料一点点的修,一点点的试,直到做成。
这两次大的打击让我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你努力了就会有好结果的。太多事情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了。
而也许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在被打倒了之后,想想自己为什么倒了,然后爬起来,再次战斗。
第一次的打击,让我知道:做研究要趁早,要时刻关注领域内的研究动态,(当时博一,研究经验真的不足)。
第二次的打击,让我知道:设计实验中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细节,想的再美好都需要上手去执行。
成功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每一次都能随随便便就成功,因为幸运不可能一直伴随你。而这些半路杀出来的阻碍,其实都是给你的考验。
只要不抛弃,不放弃,后面的路就会越走越顺,碧海蓝天。
03 跳出框框,不要活在被定义的世界里
2020.11 爱丁堡(毕业答辩通过)曾经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发信息,问了我一个学习方面的问题,我不知道答案,于是我告诉他“这个我不清楚,你可以再问问别人。”
本以为对话愉快的结束,结果对方回复:
“你不是博士吗,这你都不懂?”
我当时懵了...我是博士,我就应该什么都知道吗?
而还有些问题,比如:
我是不是每天都要去办公室?
我是不是每天一定要学满八个小时?
我是不是每天一定要读四篇/五篇文章?
毕业之后,我是不是只能去大学当老师啊?
我想问:是谁规定了这些呢?是所谓的"ta们"吗?谁又是“ta们”呢?ta们就是标准吗?
你完全可以有你自己的节奏啊!
如果你觉得图书馆更适合你,那你就去图书馆学!如果你觉得咖啡厅更舒服,那你就去咖啡厅学!如果你觉得家里更好,那你就可以在家。
如果今天你觉得状态不好,那就给自己放个假!
对于博士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你也完全可以选择去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创业,可以进企业,而你的博士学历就是你的后盾!因为尝试之后如果不喜欢,你依然可以去高校找到一份教职工作。
只要你喜欢,你开心,适合你,就是最好的!
不要活在别人觉得的“好”里,这样真的会很累。只有你才能定义你自己。
而我可以理解,要跳出世俗的框框,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你要做好准备,不一定每个人都会理解你。那些不理解你的人,可能会给你带来伤害。
但是我只想说,只要你做出决定,就不要再理睬他人的言语。没有体会过别人的辛苦,就没有资格随意评价,因此他们说的话也就不必放在心上了。
04 读博不是永远的象牙塔
2018.12 格拉斯哥学生时代是很美好,相比于企业,职场,商场上,可能是很单纯的。
但是我们不能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
因为毕业之后还是要面向社会的。就算是进高校做老师,那也是一个小社会,也有其中的社会规则。如果在四年的时间里只是面对书本,那么毕业之后的就业,你准备好了吗?
所以我们在学术的同时,不要忘记抓住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尽量让自己多做其他的事情。
学习上,你可以多去开会,参加workshop, seminar,做演讲,做tutor,做Research assistant,多认识同行的小伙伴;生活上,你可以发展兴趣爱好,多交朋友,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尝试做不同类别的兼职,实习。
丰富自己的生活,你的选择很多。
读博不易,且读且珍惜。一定要好好爱自己。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