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野宣之|拒绝“浅尝辄止”式阅读
文/及庐
看书,一项人人都会做的事情。
但同一本书看完,不同的人收获到的东西却是大相径庭。
我们在读书时遇到的最大问题莫过于,一段时间后,再让你描述这本书,你据此都学到了些什么,书的精华之处是什么,多数人已经想不起来了。
只能隐约记得当时读书时的心理感受,可你若问其他具体好在哪,怎么触动了你,却是有口无言。再过一年,两年,这些书也便和没读过一样了。
这样的读书便算是白读了。
为什么我们花费了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最后会收获这样结果呢?
因为你不善于做记录。
怎样能让你读过的书真正产生效用而不是随时间而逝?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介绍了非常“普通”的方法:做笔记。
够简单吧?可又有多少人真正会做笔记,且坚持下去呢?少之又少。
回想曾经,我也是个非常不喜欢做笔记的人,甚至在学生时代还曾引以为傲:记性不好才需要记笔记呢,书呆子才做笔记。这样的想法让今天的我啪啪啪打了脸。
当我这样想做笔记这件事时,我想的只是简单的摘抄记录,而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做笔记方法,所以效用势必微乎其微。
奥野宣之将读书这一行为归结为5个主要部分: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
1.选书和购书。
我们通常在选购书时,有时是一时兴起,随意而为,有时是因为折扣大而购入,最后通常产生了一个结果,那就是种类繁杂且购置了很多无用的书,积灰众多却没有兴趣翻开看,时间久了反而影响阅读积极性。
做笔记在这一部分其实已经开始了。真正开始阅读一本书前,你要知道自己想要读什么书。是别人推荐的还是你感兴趣已久的,又或是广告力荐、突然兴起…无论是哪一种方法,作者都再三提醒,确认此书是你当下所需要的,只有这样,它才有真正值得购入的价值。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奥野宣之。
你可以做书单来罗列自己想要的书。
通过简介或是已有的书评,初步了解到此书对你而言是不是当下需要的,如果不是,那就果断剔除出你的购书单。
这样做,让你更为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方向的书籍,从而改掉盲目选择的问题。
2.读书
不论是实体书还是电子书,在通读的情况下,一般不建议直接做笔记,这样会影响阅读节奏。
读书时根据内容,可以选择用直线划出客观上重要的内容,用波浪线划出主观上触动的内容,用简单的圆圈勾勒出专有名词。
通读完后,再回来看简单划线的部分,如果重看时仍旧十分触动,那便可以将其列入笔记部分,如果读完发现观感没有第一遍强烈,或者没有那么好时大可抛下。
笔记需要承载的,是你认为的精华,重中之重。
3.做笔记
其实在读书时,我们已经开始了第一轮筛选,这一部分你需要做的便是将你反复研读的精彩部分摘录下来,是经过你多番确认值得写入的内容,选择将什么内容写入读书笔记也是你需要思考的东西。
写读书笔记也是有窍门的,简单来讲,就是要彻底地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奥野宣之。
动笔时,作者使用的方法是一段摘录后,空一行紧接着写下自己对这一段的想法,是完全主观的想法,你不必在意它是不是字字珠玑,重要的是你当下看完读完的感受,在日后翻阅读书笔记时它会起到你意想不到的作用。
我们总是在信息分类问题上很苦恼。作者将“信息一元化”的概念引入读书笔记中,即在你的读书笔记中你可以写入任何你当下的生活想法,偶尔迸发的灵感,小感悟,心得等等,哪怕是和当下读的书无关亦可,信息总是会碰撞出意料之外的火花。
4.活用
我曾经总是非常羡慕那些在聊天时可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人,他们的大脑好像自备一个知识库,在需要知识的时候便调动起来,任他所用。
懂得做笔记后,我发现做笔记的真正意义正在于此。有些书籍读完后我们不会经常翻阅,除非它非常优秀,值得一读再读。
多数书籍我们便可通过读书笔记重温其中的精华部分,做到真正理解和内化,然后在每一次读后都可以产生新的想法,久而久之便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了。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奥野宣之。
读书笔记给你提供的正是属于你自己的知识库,它是经年累月建立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建立它的方法便是做笔记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
但正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行为,让我们和他人有了质的区别。
书里还介绍了很多细微的部分,辅助你完成一本有意义的读书笔记。梳理书籍的时候,何尝不是在梳理我们的人生,思想。待到日后反复翻阅,留下的便是真正属于你的。
我们不求通过写好一本读书笔记改变人生,但至少它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或许这就是改变人生的一个诱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