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說明
金庸先生不但小說㝍的好,散文也颇亲和而深刻。
作者对于应适当保留的答案,坚持不做詮解,这是许多作者一致的原则,诸如一些让读者带有思维空间之问题,这当然是留给读者的趣味、知识性的思考余地。
如不须要回答,或须要适当保留其神秘性质的问题,最终却又由作者來回答,这本身是不应该去強迫作者的问题,因为那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当作者拒绝回答你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做到用心去理解他。 本身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必然要留给读者自由思考的空间,这也应是双方共同进步的美好愿望,历来都是如此。
如在问到喬峰的结局时,先生回答,喬峰的牺牲,是人物个性发展使然,他的牺牲是悲壮而永垂的。当然作者亦不希望他的死亡,否则也不会在段落中隐留诸多伏笔,让读者自己去做主。
首先确定的是喬峰壮烈牺牲了,他的豪情壮举给这个故事一个完整崇高意义,所以他又是活着的,他永遠活在人们的心中,如此,如果他能活下来,亦是以隐士身份走完往后余生,这当并不防碍他继续行侠仗义,只是自今而后,变的隐秘而不可追寻而已。
作者设定故事情节,是完美而无缺的,但是喬峰这个人物,不但众多读者热切喜欢,作者亦是深爱有加,也许喬峰的复生会影响故事的完美,与破坏英雄的意义整体性。但你又随时可以发现,作者颇费一番心思的在文字中间,断断续续的伏笔痕迹(由其在最后一次修改,这种复生情节更加隐秘而又迫切)当然读者要用心去看才可以的,当你发現作者比你我更希望喬峰活下来的热切情感时,也许方是作者、你或我、与喬峰(獨孤求败)真正心与心的共鸣了罢。
作者并没有欺骗任何一个读者、首先应该体会到的是,金庸先生的这十四部书,虽然号称各有千秋、但他的内部关系大多数是一个整体。
再者獨孤求败本身就很神秘了、你看到风清楊、也就看到他的影子,人物的共性原则是取决于他们的天性使然。在現实历史中,屡有不鲜。
在中國古代,由于社会原因、而現实的產生过许许多多的隐士,所以小说的主人公,如能活下来一般都会一致的做隐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