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会生气

2021-10-17  本文已影响0人  Demo呆某人

最近读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看到蛤蟆先生不会生气的那个部分时,我的心被踹中了。
这就是我啊。

基本上没有身边朋友看到过我生气。
可我不生气不代表我不会生气。
看到别人在某些场合大发雷霆,破口大骂的时候,我虽然会替他感到尴尬,甚至投去谴责的目光。
但是偶尔啊,我内心的一小部分是有那么一点点羡慕在里面。
“也挺爽啊... 我也想做个疯子,谁也不甩,气疯了直接指着人家鼻子骂娘”

我想不通。
想不通为什么偏偏我可以控制住自己。
后来我慢慢发现,不只是我。
点了这个天赋的朋友还是很多的

经典操作就是把坏情绪忍住不被别人看出来,然后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默默消化。
我们给自己的理由是

而对于那些怒气外露,肆意发火的人呢。
我们都是读过书的。
书里面比喻他们是“垃圾人”,是把自己的情绪垃圾,到处乱丢,丢给别人的人。
书里教育我们说,我们不能被他们污染,不能自己也成为垃圾人。
如果遇到了“垃圾人”,就一笑而过,不要接了他们的情绪垃圾,再去丢给别人。
很合理。

但是慢慢的我觉得有点不对劲。
因为如果你去翻阅相关的资料,你会发现,喜欢指责别人的人,患上抑郁症的概率更低。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他每天都在责怪其他人,那么他很难患上抑郁症。
相反,他极可能很快乐!因为他把自己的坏情绪都丢给别人了。

看到这,我可太气了。
合着,人家越发火越健康,咱老哥们受了气就得一笑而过,帮他们消化垃圾?
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心态,我开始琢磨怎么能够向他们那样自信的发脾气。
直到今天,这本书里面指出,要把这种性格和童年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思考。

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幼年。
关于我幼年时期的怒火,多半是对父母的,比如考试成绩不好被骂,想要玩具但遇到父母强硬的拒绝等等,想出去玩但是被关在家里这些。
而儿时的我,遇到了当时代表着绝对权力的父母,我能怎么办呢?
只能是敢怒不敢言,真闹起来了要挨打的,但是脾气他生出来了,就得有发泄的地方。
于是我就慢慢学会了如何温柔的发火,既平复了情绪,又不至于惹怒了爸妈招致挨打。
至此,年幼弱小的我学会了招式:《生气了,但是没有完全生气》

请把愤怒试想成一瓶即将爆炸的煤气罐。
如果煤气不能在瞬间高压释放,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缓慢释放,像放一个有控制的屁一样,慢慢的用时间来稀释。
到了现实中,我可能就只是跺了跺脚,跑回屋子一言不发一下午,或者吃饭的时候只吃两口就走了。
我只是在本子上使劲的涂画了一堆的杂乱线条,或者握起两个小拳头互相捶打。
一次两次,很多次之后,我就慢慢的养成了独自面对自己不开心的习惯。
即便现在是个成年人了也是如此,不会明着发火,也不会失态,不开心的时候就只是一言不发,安静的反常。
合情合理。

可这一切都是没有副作用的吗?
nonono,生活可以给一个无辜的人不断加压,突然有一天再给他来个大奖,双倍加压。
这时,你可以看到大街上多了一个因为一件小事崩溃痛哭的人。
你可以看到一个从前滴酒不沾的人在路边摊喝的烂醉如泥。
都是给人憋的,憋炸了。

好了,追本溯源,原因找到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打王者的时候骂不过别人,但是我气的高血压。
这就是为什么争吵中别人会摔门而出,我却使劲控制着面不改色。
这就是底层逻辑。

我就赶紧往后翻,想找到治疗的方法。
一气呵成翻完整本书,苍鹭老师也没给我说出来不会生气怎么办。
书里的医生也没说咋治,而主人公蛤蟆先生人家主角光环自我康复痊愈了。
我坐那想了一个小时。

给自己了一个交代。
既然我们没有人家的freestyle天赋,那我们就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的平衡。
因为耐受比较高,难以界定什么时候该明着发火,那就给自己的忍耐设计一个底线。
这个底线自己设计哈,别给人知道,不然人家随便气你。
这个底线权当是你大招的进度条,红线没到,咱就当是大招蓄力。
蓄力好了,咱就直接开始Battle,放飞自我。
煤气罐爆炸也是一种享受,炸丫一个骨肉相连,拔丝地瓜
世界也就清净了,朋友肯定是坐不成了,公安局见也说不准。
但这就是控制的代价,谁叫咱们不爱生气呢

摘自《呆某人的读书笔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