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叙

《刻意练习》与感

2019-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銘櫆
《刻意练习》与感

    认知的扩充就像海浪一样,推行着,且覆盖着。这本书就是如此,身边很多人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我也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这个公式,小到个人,大到企业都用这个看似简单又复杂的理论包裹成功秘诀的一切----你若想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花费的时间达到一万小时皆可实现。但是本书又用大量的案例告诉你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专家的塑造并不仅仅是时间的堆积。

其实简单的来想,确实也很好识破,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开车的人,积累下来的时间也没有开出赛车手的水平,还有我们空闲时用来消遣的娱乐:打打牌、喝喝酒、羽毛球、跑跑步、上上山、唱个歌等一系列的活动。这些举止在我们平常人用来休闲的同时也积累着时间,若这份时间积累到一万小时的时候我们就真的能成为领域的专家吗?打牌成赌王,喝酒变身品酒师,球类与跑步跻身世界顶尖?

答案是否定的。例如学乐器,这个过程在时间之外包含着很多情绪,这种情绪又很复杂,到底是环境的驱使?体内的荷尔蒙?登台表演的虚妄?还是其他原因?

这也就引出书中的主题,刻意练习,在一系列的职业中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刻意练习就能够达到出奇的水准,可能时间小于一万,又可能大于一万。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专注度的问题,又涉及潜意识的话题----舒适区。

在专注的问题上我确实深有体会,当你想学一项技能时,需要做重复的练习,但是精力被生活琐事围绕的时候,进步肯定大打折扣。反之,在练习的过程中保持着静谧的状态,那份进步自然会很神奇。这也就是为什么上学的时候学乐器更好出成绩,而工作以后再学乐器就特别难的原因了。成年人有时间吗?肯定有,下班后、休假时。但是若想撇开浮躁而静,难!

还有就是潜意识的问题了,需要跨出舒适区。什么是舒适区?在我理解就是平常的行为中,很多时候潜意识也能帮你干的事情,例如当我们已经学会开车后,每逢上下班都走一条路,假若某天有很多烦心事,下班回家的路上会感到某个路段几乎没有印象,那就是潜意识跳出来帮你干了。

当然,我们尽量杜绝自己有那些时刻。以我自己来讲,我虽然每天同走一条路,但尽量多出饱览的心态,举例一段:今天又路过的这栋高楼有一个新发现,靠顶端的部分是有一圈灯带的,绕着顶层的住户,随着节奏,忽明忽暗,忽明的地方刚好是阳台的侧窗。然后联想一番,被照亮的那些门户会觉得在家里面晃眼吗?再仔细一观,被照亮窗户的那一侧确是拉了窗帘的,倏忽间印证了猜测。回到眼前,绿灯亮了,我该走了。今天上班的路上又减少了很多潜意识的操作。

再说到学习,学任何一个技能的任何一个阶段性的进步都是枯燥乏味的,这份情绪是小是大就因人而异了。例如在操场上跑步,从开始的几圈,再到后来的十几圈,甚至几十圈,这种突破的过程就是逐渐跨出舒适区的,感受呢?枯燥乏味、可能还有点痛苦吧,跑者自有体会。但是当你跨入到一次性能跑几十圈的时候,能力也确实无形中的提高了。

所以可以回想一下,当我们学一样新的技能时,其实都是跨出了舒适区,只是随着技能高度的塑造,这种跨步也会越来越难。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了国际象棋,这又勾起了我对这个具有艺术外表造型的深厚好奇,一直觉得从外观来看是那么的高端:黑白格,立体棋形。既然是这么吸引我,但一直以来又确实不会玩,也更没有想过调遣出脑中的好奇心。当下又读到了这件艺术品,心属着急,这一次我决定不能再停留到观赏的余地了,至少我要知道它的规则,随即就在网上搜集了一番,学会了。惬意自己又Get一项新技能,买上一副家中留用。当以后碰到同等爱好之人时,至少又多一份娱乐选项。

这虽只是一个简单的小跨舒适区的举动,但是大的收获也都是这么积累的嘛,只是我无心要走国际象棋的路,仅是又多一项娱乐项目罢了。以书中的理念,若想在这个行业成为大师,是要跨越无数的舒适区的:研究各个套路,解出高深的残局,花费必要的精力与时间。

接下来再说说刻意练习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体现。工作上,作者是拿医生这个职业举的案例,从事年份久的医生技能不一定比刚毕业的学生技能高,而且还有退化的可能。好像说的也有道理,习惯性的操作渐渐就变潜意识了。以前听过身边几个例子,看不同病的两个病人被医生开了同样的药;不同的人在同一个科室看感冒病症也是一样。但真正看待感冒这个病症,又有几人深知《皇帝内经》中仅是把感冒就分别做了数种分类。

生活上也可以运用刻意练习,而且运用好的话也依然可以成为你追求的样子。从开始的专注程度到跨出自我的舒适区,将它分成四个阶段:产生兴趣、变的认真、全力投入、开拓创新。

说到开拓创新是不是觉得有点难了?其实也不然,当你把一项技能掌握到熟练至极的时候,你自己的方法也可能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最后,说一下“天才”,到底有“天才”吗?书中说没有,且说每个人通过刻意练习都能达到“天才”的熟练度,在这个过程中再加上适合的客观环境与平常人的智商就皆有可能。我总结一下作者的理念:“通过刻意练习,你就可能是下一个爱因斯坦。”

假设你问我怎么看呢?我也给不出绝对值,毕竟人类的很多理念还在时间的搅动下更替前行。就像我开篇所提到的:认知的扩充就像海浪一样,推行着,且覆盖着。谁知道哪一天这个理论又不好使了。努力就好,收获的多少就随缘吧。

《刻意练习》与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