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经||瑜珈是什么?

2018-10-07  本文已影响41人  007曾瑞英

1.简介
《瑜珈经》是一本很短的书,全书四个章节,196短句。
第一章,瑜珈及其目标,51句。瑜珈经一开始就提到瑜珈的目标是到达三摩地。
第二章,习练篇,55句。它告诉我们练习瑜珈的方法。
第三章,力量篇,56句。瑜珈带来的超能力。这只是瑜珈习惯的里程碑。它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之中。
第四章,解脱篇,34句。不执着世间万世万物。

好比如你要出发到达200公里以外的地方,路上总有美丽的风景,假如你停下来,那么你到达不了目标。也许我们会一直在路上,但不要停下来。每一个阶段性的成长都是里程碑。

作者帕坦伽利将散落各处的精华编著成瑜珈经。他不是瑜珈经的原创者,却是瑜珈经的集大成者。他有三大贡献,一是阿育吠陀,类似中医,消除身体毒素。二是梵文,消除语言毒素;三是瑜珈经,消除心灵毒素。

各个不同流派的瑜珈,如智瑜珈,业瑜珈,哈达瑜珈,胜王瑜珈,曼陀螺瑜珈,行动瑜珈,在瑜珈经都有所体现。

瑜珈经是印度六大正派哲学体系之一,它是一门哲学。
瑜珈经地位高,因为瑜珈结合了哲学与练习。换句话说,印度所有哲学体系的目标都是解脱。但只有瑜珈告诉人们如何解脱。鸡汤到处有,但未必给你汤勺,而瑜珈就提供了实际的技术操作流程。

瑜珈经逻辑是,人类因为无知而痛苦,铲除无知就能清理痛苦。瑜珈的目标是去除痛苦,这也是印度所有哲学体系的终极目标。

瑜伽与宗教无关。不管你信仰什么宗教,瑜珈都能帮助你成为自己领域中更好的信仰者。

假如把人生看作一场游戏,那么瑜珈经就是一本如何通关游戏的说明书。

2.第一章

为什么瑜珈经第一章就讲三摩地?为了让大家看到希望。虽然瑜珈以痛苦开始,但以解脱结束。有苦,但有方法去除。练习体式,冥想的目的就是用来解脱的。

1.1现在开始讲解瑜珈。
瑜珈是什么?瑜珈,梵文yoga,英文单词yoke,词意为牛轭,引申为“相连,连接。”换句话说,瑜珈的意思就是“联结”。

那另一个问题就来了:“联结(连接)什么?什么与什么联结呢?”答,瑜珈就是让人和纯意识连接,跟真我连接。
再问,什么是纯意识?什么是真我?你可以先这样理解,打个比方,好比如我们都是大海洋里的一滴水,你用一个滴管吸出一滴,成为小水珠。这滴小水珠经过污染就有了自我,认同假我。这里,大海就是纯意识,刚吸出来的小水滴就是真我。纯意识的特点是无知不在,无知不知,但并非“无所不能。”这就是你内在的神。瑜珈引导词“向你内在的神性致敬”,就是指这点。

我个人认为,纯意识或者真我,可以把它理解成李笑来的“元认知力”,让意识之光进来,观察大脑的思绪(seer)。

比如,你在玩游戏,遇到危险需要拿枪干掉对方时,你会不会紧张恐惧?因为你认同角色(seen),此时你就没有观察者意识,你把seer认同为seen。换句话说,你认同游戏中的身份,你以为你就是他。
生活中,你也会以为你(人)就是你的身份,你的穿着,你的认同物。你失去真我,就是因为你在认同你的东西,比如你的思想,你的情绪,你的条件反射,你的钱,你的房子等等。这是痛苦之源。

而瑜珈练习,会帮助你回归你真正的身份,回归到seer观察者身份,进而回归到纯意识。

所以,瑜珈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我和我的”,分离“观察者和被观察物”。换言之,练习瑜珈,你就能回归到真我。

1.2瑜珈是控制心的意识波动。
1.1讲了瑜珈是什么,1.2接着讲瑜珈的目的是什么?瑜珈就为了约束你的心念不要多变,不要波动。
人心就像是一池塘。当湖面波动时,就像你的心念或者意识在波动,湖底就是真我。当湖面平静之时,也就是意识停止波动时,你就能看见湖底的真我。心是认知的工具,我们通过控制心的波动,得以触碰到真我---真正的认知者。

湖水表面的波动不是真正的湖底。只有控制意识波动,才能看见真我,才会终止错误认同。

你的心是如何运作的?可以从《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角度来解释。可以先理解为“见思感行”。

(见):当你的六个触角: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外界相对应的六个事物: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客观事物,事实。
:根尘相触,就有了“意识”。
(思):有了“识”后,你就会去辨别这究竟是什么,也就是“想”。
(感):有了“想”后,你的身体内会产生愉悦或者不愉快的感受,这就是“受”。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比如你头脑有攻击想法,你就感到愤怒。
(行):有了“受”后,你会产生人间三毒:贪嗔痴的习性反应。而贪求和厌恶就是两种对于内在感知的习性反应。行,带来了痛苦。瑜珈经里,也就是“认同自我”,或者“认同假我。”

比如,直觉反应
见:一头巨大生命体正在逼近。
思:那是一头公牛。它要袭击某人。
感:天哪,我害怕,我要行动。
行:我爬上附近一棵树。

当我们能够察觉到“心的波动”流程,我们就会发现,真正迷恋或者厌恶的是身体内在的感知。而当我们察觉不到心的波动,这就是无知(痴)。我们就会纠结各种表象的图像,语言,回忆。

当你觉察呼吸时,呼吸便会慢下来。当你觉察到心时,心的波动便会慢下来。瑜珈便是一种内观的练习。

当外界的事物被记录(见),我们的心会产生波动(内在感知-习性反应)。当我们没有察觉这一流程,就会把真我认同为“内在感知”(一种假我)。

当心的波动令人愉快,假我会说:“我是快乐的。”相反,假我会说“我不快乐。”不管你是快乐还是不快乐,这都依附于感官对象。这就是将把真我认同为“感知”这些东西。而真我永远不受意识波动的影响。它永远觉悟自由。

我的,是不是我?
我的情绪,是不是我?
我的思维,是不是我?
我不等于我的感知。
真我不等于心和感觉。

如何练习控制心的意识波动?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练习入手,先是去看到意识波动,接纳心有波动;再来控制思维和意识,不再认同你的思维和情绪。

有些人心很散,他们静不下心,无法集中思想;有些人思维懒惰,不能进行建设性的思考;有些人有活力,但只图享乐。无论每人现状如何,人心最终都能通过训练得到转变。“心注一处”,这便是完美瑜珈的状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