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蓝海域看日落

致专科生们——同样都是在努力,为什么你还是比别人差?

2019-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佩琪上大学

偶然翻开了一位专科生的文章《读一个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他说他的高考考砸了(也可能水平仅限如此),但他很不服气,虽然只能接受自己只是个大专生的事实。

每个人都会憧憬着自己的大学生活”,大专生的大学学校很小,教室里面还是高中课桌,地方偏僻,学生素质有些差。

可能作者觉得自己不甘于或者不应该在大专读书,他说“别在奋斗的年纪而选择了安逸”。

他的课表确实让他的大学生活充实了起来,选择了这个学校这个专业,他只能选择坚持学习下去。

作者晒出的个人课表

评论中也涌现了一批的大专生表示自己也在努力,可能结果不尽人意,但是努力向上走就能成为不做随波逐流的浮萍。

有一个评论就像一颗明灯一样点亮了人们和琪儿的眼光:三年努力只考上大专,大专期间努力上课,如果坚持只是为了敷衍完成所有课程学习,那么读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对啊!既然你想努力,那么课表满课能代表什么呢?所有的课程内容你学进去了吗?到了大学还只是为了了解书本知识吗?

正如微博网友所言: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

我在努力,凭什么不优秀?

前不久微博启动了一个话题“学历与能力哪个重要”,很多人说学历是敲门砖,而能力才是权衡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关键。

很多专科生、普通三本、二本甚至一本学生抱怨:既然你们都看能力,那为什么在筛简历的时候就把学历不好的直接无视呢?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啊!

琪儿记得本科时候去武汉大学投递过一次简历,在筛选时就被刷下来了,为此我愤愤不平找到HR理论。

HR是一个时尚且知性的小姐姐,她说她们公司起步只要985高校的学生。

招聘其实是一次试错的过程。海量的学生里面选几名企业自认优秀的人才,是否优秀、能不能为企业所用,只有进去真正工作了才知道,而学历正好降低了企业的试错成本。

我不由想起了张雪峰老师在《演说家》讲过的一段话”在中国几乎所有的500强企业都会告诉你,学历不重要,但是他们不会去齐齐哈尔大学招聘!

学历的获取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不管在哪个时候,总有人捧着“读书无用、学历无用”的毒鸡汤,喜欢拿李嘉诚没有上过大学以及比尔盖茨辍学创业这样的成功个例说事。

但学历的获取并不容易,高学历的人都是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及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因此一个人会读书、会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换言之,在学历的各项选拔中,已经将大部分“不是那么优秀”的人筛选出局了。企业可以在筛选过后的“可能优秀”的人中间选择,为什么还要去被out的人里面纠结呢?

琪儿也见过很多专科生,因为考上了专业而感觉自己必须为自己的人生努力起来。甚至有一位专科生将“成功考研,雅思7.0,我会努力!”作为手机壁纸。

的确有一些专科生通过专升本甚至读研证明了自己很努力,但是大部分专科生却只是把“努力”挂在嘴边。或者说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在他们的群体里是优秀的佼佼者。但这样的努力在外人看来不过只是井底之蛙。

琪儿之前辅导过一名专科生,她的高考英语考了70多分,她说她肯定能考上研,她当年高考英语在他们学校算很高分了,她的同学们都是30多分。

我不知道她的自信从何而来,我只知道很多时候,我们总在抱怨自己努力了那么多,怎么就不优秀了!

就像开头的大专生作者,他认为为高考努力了三年,可能能力只够上个专科。

有的时候,你可能努力了,但是你不知道别人有多努力!

你的学习力在哪儿?

入读专科学校,我们可能并不甘心,我们也会安慰自己“学历并不重要,只要自己努力就无悔”。

面对大专课表上满满的课程,我们只要每节课按时上课,我们就无悔于大学的付出了吗?

今天在微博上掀起的话题“北大教授谈大学的意义”里面,北大教授强世功说,“毕业前,一个学生是在校园里生活,毕业后,校园在这个学生身上生活”。

也就是说,读大学并不仅仅只是上完课表的那些课程,也不仅仅在于你对专业知识有多少的了解(更何况很多大学课程只是专业的基础皮毛)。读大学的目的是你要学会怎么学习,而不在于你学了什么。

检验你在大学是否努力,你足够优秀的标准是学习力!

百度百科说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个人的学习力,不仅包含它的知识总量,也包含它的知识质量,即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还包含它的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

学习力更重要的是看个人的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

每一个人才背后,一定要有很强的学习力做为支撑物。如果你的学习力每况愈下,那你很可能从一个“人才”变成你的企业乃至社会的一个“包袱”。

人才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永恒的。它需要不断地晋级,不断地发展,只有人才的学习力不断地加强,不断地提高,才能保证人才的新鲜,这样的人才才是信息时代的人才。所以,人才竞争的背后隐藏着学习力的竞争。

在学习上,学习力体现在可能别人需要花一上午弄懂的题目,学习力强的人只需要半个小时。

在工作上,学习力体现在工作任务布置下来后,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案,并事半功倍的做完交付的任务。

琪儿认识一个很可爱的妹妹,也是一位专科生。她相对于其他专科学生来说非常努力。她喜欢看文学书籍,每天背诵英语单词。

她学习上确实很努力,但她的低学习力在实习时候就一览无遗。

父母给她安排了去一个公司担任行政实习生,如果可能还可以留在公司就业。带她的师傅是行政主管,担任行政工作已经5年之久。

在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她一步步认真学习公司开会的各项流程。但是很快问题就出来了。如果会议换一种内容或主题,会议的主持人或参与人换成别的领导,她对会议的流程又需要学习一次,不断询问主管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不能够自己独立思考也不能够举一反三。

在每周的例会上,老板问他们对公司后勤服务、行政的相关改进,有没有发现公司运作有什么问题,大家都侃侃而谈,在几次会议后,她的“没问题”和“挺好的”变成了老板心中的刺,后面的会议中她就被当成了空气。

在公司工作连基本流程都要不断的询问,连运作有什么问题都看不出来,不能为公司起到实质进展的员工自然进入了淘汰行列。

如果你想变成优秀的人,那么你也需要思考你的学习力在哪里?

优秀的人只会更努力

你在专科圈子里面可能很努力了,可是比你成绩好、学历高的人可能更加努力。

前段时间刷微博时,看到这样一则视频:

一位来自韩国首尔的男生,在Youtube上进行长达6小时的学习直播。

在直播中他全程都在看书,与粉丝0互动。听上去很枯燥,但是可他却因为专注、努力成功吸引了43万人,每天固定时间看他学习,跟他学习。

直播学习视频

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努力,因为优秀从来不是与生俱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当你的圈层停留在不够优秀的阶段,你的努力程度是不是会被打上折扣呢?

我辅导过一个中专学生,她希望自己可以突破中专考入好一点的大学(中专生高考可以考统招)。

辅导的第一天我就看到了她的笔记,密密麻麻记的很清楚,她觉得自己这样就算努力了。

我查看了笔记内容,全都是重复的无用功。我将高考的试卷,优秀高中生的笔记、错题集拿去给她时,她惊叹了。她看到了一个她怎么样也学不会的数学题,在看到错题集上面写的每个步骤以及为什么会错的记录时,她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够努力,或者自己的努力走入了误区。

前段时间,看了《哈佛凌晨四点半》节目以后发现,努力永远都是人外有人。

哈佛学生中有百分之五左右属于天才型,百分之六十左右属于聪明勤奋型,百分之二十五属于一般般的,百分之十属于比较笨的。

曾经看到一段视频,讲的是哈佛以为计算机系的日常,他谈到,自己用一小时来写篇文章,感觉累了,而休息的方式就是学会数学,做点线性代数题

进入世界顶尖学府,还在休息的时候做线性代数,这些比你优秀的人却比你还要努力,你怎么敢说自己很努力了?

而也许有些专科生是真正觉得自己够努力了”,我们并不能说他们的认识不对,只是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努力程度而已,陷入“我努力所以我很优秀”的错觉中。

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成功,那么你就要跳出禁锢,去看看真正优秀的人在怎么努力。

励志的榜样很多,可身边大部分人,都是在假装努力。

# 今日话题

你的大学flag是什么呢?你会怎么努力?

欢迎留言告诉佩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