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深痛之切——《一念无明》中的罪
我成长于广东沿海地区,从小到大几乎是看着香港的电视电影长大。以至于现在长大了,还是会怀念可以看港片盛世时期的日子。近十年左右,一直都有着一种声音说港片不行了,香港电影的辉煌已经过去了,再也拍不出好电影了。
是的,近些年香港的电影的整体水平都下滑十分厉害。特别是大制作、合拍片的负效果就更加明显。但再拍不出好电影这个命题就不能认同了。也许这个和地域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其实近几年香港在一些小成本的、本地化的电影中不乏一些精品良品,包括这部《一念无明》。
今年获奖提名与获奖都非常厉害的《一念无明》是一部伦理关系这个题材的电影。不过这不是一部大台擅长的大家族形式的家庭,而是一个更接地气、更贴近你我的一个描述。
《一念无明》故事很简单,背景也很平凡,是一个很容易在现在社会中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一个又一个元素组成。子孝顺母亲、子弃家不顾、父因愧疚而希望弥补、希望情定终身换取一个新的开始……
一切看起来、听起来都不过是琐碎而平常的家庭事。但稍有处理不当,串联起来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悲剧,还是无法停歇的悲剧。
这一家的爱,带来的伤痛
母亲最后的爱,错误的表达
男主角奉承一个信念,母亲身体不好我孝顺母亲,每天亲自照顾没有假手于人,是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人。母亲却用更极端的方式去寻求自己的存在感,口里念着要那个远走他乡不再回来的小儿子,每天毒骂为自己擦干净屁股的大儿子。直到大儿子再也无法忍受,不愿再为这没有表达过感恩的意向的母亲擦屁股,反弹出另一个最极端的人个行为——错手弑母,继而被判入精神病院。
在这里面我们无法得知主角的行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但可以肯定一点他和他的母亲都是有精神病的,而且还不轻。我相信母亲是爱着两个儿子的,希望小儿子回来可以一家团聚的。但爱着大儿子而表达出来的行为却是只会看到遥挂在天边的奢望的好,不愿面对现实的爱。现实有一个甘愿牺牲自我化为丑人的大儿子为自己每天擦干净屁股的最后一抹。纵使现实是明天不会更好,但至少这个丑人的行为不会令你更糟。最后的结果如果是因果循环,这是最好的结局。只可惜这份爱最后换来的是更大的伤痛。
无条件的爱,更深的伤害
大儿子是一个心怀大爱的悲剧人物。没有Superman的超能力,却要自我加压Superman的责任。大儿子爱着母亲,愿意为母亲牺牲一切。婚姻工作生活全都必须让路于照顾母亲的重任,同时也不愿意送母亲到护养机构,必须自己亲力亲为。
这样的一种责任与爱,纵使得不到奖赏,也应该是获得掌声。偏偏命运对于这份爱是熟视无睹,母亲对于这样的爱用非常极端的方式“回应”。各种唾弃、辱骂大儿子,可以说是大儿子在这母亲面前是毫无尊严感的存在。大儿子心里始终怀着对母亲的爱,甘愿默默忍受这样的辱骂痛打。只可惜人的忍耐的确是有极限的,这种无条件的爱在不断受伤的情况下反弹的作用力就会更大,进而造成大儿子最极端的方式——直接结束母亲的生命,免得母亲继续在人间受苦。只可惜这并不是终点,大儿子还在不断的被自己这行为深深的自责。
心怀大爱,心受伤害
大儿子从母亲是事件中受到了被判入精神病院的惩罚。但大儿子从精神病院出来后的种种行为,可以感受到其本人还是心怀大爱。但这份大爱以及大爱表现出的行为被没有受到社会的接纳。
回归社会与父亲同住在劏房,周边的邻舍都是用冷眼相待,背后恶语相向。但大儿子始终没有躁郁症发作,再次做出过激行为。他心里还是怀有那份对这个世界大爱,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信念。
这份爱在大儿子好友的婚礼上,更是表露无为。婚姻在大儿子的心中是终究是神圣的、庄严的,需要被敬畏的。但婚礼上的宾客并非这样认为,各自有各自的娱乐、闲聊,对于这样一场婚礼宾客并没有丝毫的敬意,都是一场形式过场的参与一下。大儿子心中的那份爱再一次驱使他作出一个极端行为——抢过台上的麦克风,发出警告般的发言。这样的发言在那种不同的“爱”的场合,明显是反效果的。不单不会令在场宾客有愧意,只把场面的尴尬推给了主人家。站在现代的用词来说,大儿子在这个场合的情商是多么的低,但站在那个对婚姻的庄重有敬畏之心的大儿子立场,这又是他应该要做的。但这份爱,同样是令大儿子痛苦万分。
弥补的爱,不被接受
大儿子从精神病院里出来后,一直和父亲住在劏房(非法间断出租屋)中。父亲因为曾经抛弃了家庭,独自在外生活。大儿子与妻子出事后,因为感到愧疚不断,希望能为大儿子给出迟来的爱。
但大儿子始终不愿接受这份迟来的爱。一方面大儿子心里不愿承认自己曾经进入过精神病院,另一方面大儿子心中的结是如果当年父亲没有抛弃家庭,或许结局不一样。这份迟来而弥补的爱,对于父亲而言是珍贵的,是他应该要而且是唯一可以做的。但始终得不到大儿子的接受,而且对于大儿子重回社会,只有一份爱的付出并不足以保护或是修补大儿子曾经受到的创伤。父亲从出现至影片结束,都是不断深陷无尽的自责中不能脱离。
错误时间的深爱,得到了两败俱伤
大儿子在被判进去精神病院前,有个女朋友而且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了。从影片的各个画面看,他们当时是多么的深爱着对方,多么希望能共携手走到白头。
只可惜这个相爱的时间是错误,大儿子在发生了弑母时间被判为患有躁郁症进入精神病院治疗后。这份相爱就变得是对双方的伤害。大儿子的未婚妻本来满怀希望,能做一个完美妻子,能有个幸福的家庭。这突如其来的一遭,不仅打碎了她的婚姻美梦,还让她很长时间里都无法释怀。同时在身边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大儿子呢?失去的可能不仅是这一份爱情,还有往后都难以再爱的能力。
这一悲剧的发生应该是他们深爱的时间不对。假如这一份爱情是在大儿子回归社会后发生,那他们的未来生活定必更幸福。他们知道这份爱的来之不易。生活没有如果,一切都是那样的运转着。
无爱者无痛
他乡者快活着
一直都只提到男主角是大儿子,那么在影片中他是有一个弟弟的角色的。只是这个角色从提及到声音的出现,都会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冷血的儿子,对家庭无爱,对亲人无感的人。
但恰恰就是这个冷血不爱家的人,在后面的一切的痛苦,他都成功避开了。他不会因为母亲的爱的极端表达而感到愤怒,不需要因为有一个从精神病院出来的哥哥而感到生活的处处不便,更不会因为有一个希望弥补爱的父亲在烦心。总之他的生活工作一切都是那么的快活,这些痛苦一丁点都不受影响。
隔岸观火者自乐
影片除了男主角的弟弟是反映出无爱,还有一个片段是可以看出无爱无害的。就是在男主角的好友的婚礼上宾客的表现。
在那场婚宴上的宾客表现出来的,他们既不爱新郎也不会爱新娘,出席那场婚礼仅仅是因为各怀各自的私心而来的。他们在婚礼的各个环节都是自娱自乐的,不需要为太在乎新郎或者新娘的感受而需要表现的严肃。
爱的表达需要适合,无爱不一定能快乐
从整部影片看下来,貌似冷血无爱的人,更能得到生活的快乐,不需要承受太多的痛苦。这不是一部负能量影片?
不是的。影片最后是男主角和其以前的未婚妻在教堂里相遇,并互相告知大家承受的痛苦。仔细想想,他们相爱的时间不在发生那场悲剧前,而在之后呢?男主角的父亲的爱来得更早,不是在悲剧之后呢?母亲对孩子的爱,不用极端行为刷存在感呢?
其实他们都是善良的人们,心存着各种的爱。但这些爱无论是出现的时间或者地点,还是表达的方式都需要合适不要强求。我们都不是上帝不是神,不可能做到大爱世人,接纳世间一切错误。这个也许是导演安排最后男女主角的见面地方在教堂的用意。
那些冷血无爱之人看似很快乐,但人生漫漫长路,谁又能知道以后他们的生活会遇到什么的问题。这个也有可能是导演为拍摄下一部而埋下的伏笔都说不准。
上帝教会我们爱是需要的,同时也考验对爱的适度把握。否者无尽的深爱会带来的是双方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