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计划,还要管得住自己按计划行事
《六韬·三疑》有这样一句话:“凡谋之道,周密为宝。”
意思是说,凡是谋划策略,制定方案,都是周全细密最宝贵。
领导说,计划很重要,人不管什么年纪、什么时候都要有计划,还要管得住自己,能按计划行事。
01
养成计划习惯,影响一生
他举了一个例子,关于教育孩子的。
孩子在小学时候,曾经在家里直接拿走家长的钱。
事情说大不大,说小倒也不小。
在孩子小时候,每个孩子都可能将家长视同为“提款机”,有需要就问家长要钱便是,基本上也是一点买零食、玩具的钱,不多。
对于一个孩子在家里直接拿走一点小钱,又一时忘记告诉家长,不少家长会觉得没多大的事。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家长觉得孩子这一行为是“偷”,这个问题就不是这样看了。
莫莫之言:如何改变,需要讲究方法。(图片来自网络)领导说,他没有严厉地批评孩子,但做了一件事:他让孩子自己做预算计划。
他教孩子观察并详细列出自己平均每个月要花费的预算。
只要在预算范围内,孩子可以自行支配,前提是用之有道。
经过几个月的自我记录和观察,孩子摸出了自己的花费习惯,并将费用有效控制在自己的预算范围内。
之后每年底,孩子会将接下来一年的预算计划提前交到父亲手中,批准了就定期划拨。
在审定计划时还要约定,做到了如何激励,做不到就会有明确的惩罚措施。
如果超出了预算,怎么办?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较大花费的单项,可以预先与家长商量,请家长支援。
孩子也会自己想办法,比如在长假里,找一份兼职或假期工,帮补一下。
这样,孩子每年都能按照预算计划行事,基本上可控。
这种方式不仅让孩子养成了做计划的好习惯,还逐渐学会了规划自己的生活,懂得舍与得。
这样一件事情,改变了孩子,让孩子养成了一生的良好习惯。
莫莫之言:计划是未雨绸缪,让事情变得可控。(图片来自网络)02
如何落实好计划
关于计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如果不知道怎么做计划,就要看看别人是怎么做同类型计划的,然后再动手做。
制定计划,执行计划,要注意几个方面。
做计划,首先要有自主性。
计划如果不是出于自愿,或被当事人接受,是不会真正落实执行的。
所以,计划最好是谁执行谁来做,做出来后有人审核是否符合要求。
即使做不到有人审核,在计划的自我管理上也要有明确的确定仪式,比如将计划列在白板上,计划表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修改。
计划要有人管,要有惩处措施。
如果没有按计划行事,或超出了计划管控的范围,也没有任何惩罚,那再好的计划也是形同虚设。
为此,确认了的计划一定要有人管,或给自己一份相对应的责任或压力。
比如要在写作平台上做到日更1000天,如果断更,要给自己明确的惩处措施,这项措施是需要付出一点代价或承受一点痛苦的。
计划要有激励,做到了就要奖到位。
有罚就一定要有奖。
计划做到了,奖励要有一定的吸引力,给自己一点甜头。
比如上面的例子,在写作平台上做到了日更1000天,除了平台会挂勋章,自己也要有一个奖励的仪式感。
计划的执行,贵在坚持。
长期坚持,是一种很难的事。
每个人都有惰根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99%的人会干的事,只有1%的人会长期坚持。
但真正的长期主义者,才是做大事的人。
计划的有效性,在于观察与实践。
计划在整个落实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记录进展。
这样做有助于及时纠正偏差,更有利于为下一阶段或时期的计划提供依据。
计划的前提和基础,不是想象,而是实践。
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莫莫之言:观察与实践检验,给计划增加一把防雨伞。(图片来自网络)写在最后
《礼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计划是行动之前的“预”,是预告、预备,让我们有充分的物质、心理等方面的准备,也是预期、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困难有预计和预案。
有一句歇后语很顺口:“做事没计划,盲人骑瞎马。”
因此,一定要做个有计划人。
不论何时,谋划长远的事,制定计划,管得住自己,按计划行事。
奖也好,罚也罢,给自己一点仪式感。
形成习惯,有计划,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