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今天我们怎样育儿——论哲学的力量之二
[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18年6月12日,连续1000天阅读日志第305篇。
[原创]今天我们怎样育儿——论哲学的力量之二
昨天四节课,照例都是哲学课。
讲到真理和谬误。我滔滔不绝慷慨激昂讲起二战期间日本军人在万人坑里屠杀中国人时不但面不改色心不跳而且嘴角含笑这样的千古怪事。又讲起二战期间比中华民族更悲惨的犹太民族是如何被降低成臭虫、蟑螂、老鼠而被疯狂屠杀掉600万人差点整个民族从此在世界上灭种的。还讲起我们国家文革期间,堂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同志和曾被夸赞为"谁能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彭德怀同志所曾遭受的巨大冤屈。
追古惜今,言者谆谆,听者专心。这让我深感哲学课是锻炼人,让人受益匪浅的课。不知学生们感受如何,至少就我这个教师而言,多年的哲学课教学让我受益良多。跟过去的自己比,让我对很多事情都有了更深邃的洞见,更本质的透视,更强大的抓主流和重点的能力。当哲学的理论深入骨髓,我便不自觉在生活中对它们加以运用。我的实践便也越发有了坚强有力的哲学根基。从而,我便越发具有了一颗透达明澈的心。
[原创]今天我们怎样育儿——论哲学的力量之二这之后,是解答学生们讨论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中的一个理论——"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和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关于这个理论,我是从现实生活来谈起的。首先,我从前几天我写的那篇文章来谈起。那篇文章是记录当雅贝贝没去食堂吃早餐后娘儿俩的对话的。这篇文章出来后,曾收到很多人的反馈。其中很多朋友跟我说,你那个对话太有深度了,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到那么深刻地跟孩子交流这个问题的。
[原创]今天我们怎样育儿——论哲学的力量之二我笑笑。其实呀,这很简单,就是当哲学的理论深入你的骨髓后,你在生活中不自觉就用它来指导你的一言一行了。其实,我也是说完那些话后才发现,我跟雅贝贝的对话不过就是上述原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我说,当你在妈妈肚子里时,我很努力地吃,尽量保护好自己,尽量让自己情绪平和。因为,那时的我们,是一体的。我吃的就是你吃的,我的快乐就是你的快乐,我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我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好你。用哲学的话语来说,就是那十个月,我们之间几乎只有同一性,而鲜少对立性。
但,当你出生后,最初那一年以内,你主要是靠吃母乳维持生命的。所以,从吃的角度来说,我吃的就是你吃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之间依然是有更多的同一性的。但,我们的对立性也来了。那时,你从母体里被剥离出来,从此,你不再在我肚子里,你的身体的安全就只能自己负责。你如果让自己摔跤,让自己受伤,那都只能是你自己痛,自己难受,过马路时,我保护好自己,你也要保护好自己。当然,你累了饿了困了受委屈了,依然会让妈妈抱抱,我们之间那时似乎仍然是同一体。但,你毕竟不能时时刻刻在妈妈的怀抱里,因为,我们不再是二位一体了。也就是说,我们之间是同一性与对立性共存的。
[原创]今天我们怎样育儿——论哲学的力量之二随着你越来越长大,你离开家,离开我的怀抱,开始去上幼儿园,一天离家六小时。后来你上小学,一天离家12小时。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你的安全,你的健康,基本都要自己管理。你吃什么,喝什么,怎么管理时间,怎么跟老师、同学相处,基本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只能给予你一些理论上的指引了。当然,晚上和寒暑假周末你还是在家的,我们睡觉之前,还是妈妈给你朗读故事你负责听故事的。但,我们分离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们之间的同一性越来越少,对立性的一面却越来越多了。
这,大概就是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必然的局面。当有一天,孩子将远离家门,远离父母的怀抱,他们不会再寻求我们的怀抱安慰,遇事不再跟我们商量,他们会有自己的家。那时,父母子女之间必将有更多的对立性,而父母会遗憾地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的同一性大概只剩一个方面:他是你的孩子,你是他的父母亲,你们之间始终有血脉相连。当然,也始终有牵挂互存。
所以,当我们用哲学的这个理论去跟孩子打交道,我们便会明白许多道理。
比如,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态度,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告诉孩子怎样保护自己而不是随时随地在他身边保护他。
因为,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跟父母(此处似乎应该是母亲,因为最初那个在母亲体内的孩子,只是跟母亲有完全的同一性)从几乎完全的具有同一性而鲜少对立性的一面,到同一性越来越少对立性越来越多,甚至到后来,对立性几乎居于绝对地位的过程。如果不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这个孩子就几乎不能长大成人。
这个理论,对于我们养育孩子,似乎启发颇多、颇深。
那些五六岁还要父母喂饭,七八岁还不会穿衣弄鞋,十岁还不会洗衣叠被,十二岁还从没下过厨房,十五岁还从没自己出门过过马路,十六岁还要父母整理书包和房间,二十岁还要父母去大学陪读……诸如此类的孩子,源于两方面。一,是父母压根儿不懂哲学,舍不得放手,害怕孩子独立了,他们之间就失去了同一性。所以,要代替孩子做这些事情,来寻求亲子之间更多的原本已没必要存在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非但没必要,简直就是祸害孩子的。二,也是孩子在这种虚假的同一性下得到的心理满足和安慰。其实,一个孩子必须跟父母有这种对立性,他才能成其为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否则,便是心理学上说的父母和孩子是"共生"关系。这样的亲子关系,是非常恐怖的。
[原创]今天我们怎样育儿——论哲学的力量之二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父母跟我说,辅导孩子作业时,气得想扇孩子耳光,气得想跳楼。发现自己看见孩子上学要迟到了,着急上火,作业没及时完成,急气攻心。所以,除非神仙,否则是不可能做"零吼叫"父母的。
其实,这里就涉及到这样的父母背后的哲学理念。这样的父母把孩子的事情全部揽过来算到自己头上:孩子考试没考好,就是自己考试没考好。孩子的未来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孩子的前途就是自己的前途,孩子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而如果,我们想清楚了亲子之间对立性的一面,便会发现这种逻辑的荒谬性。
所以,我是个比较淡定的妈妈。孩子要迟到了,那是她的事情,因为迟到了,挨老师批的是她不是我。她不做作业,我才不管呢,因为做作业是她的事情;她的短裤袜子放在那里不洗,抱歉,老妈在这个时候是瞎子,眼睛看不见。你没洗,你第二天就穿脏袜子吧,跟妈妈没多少关系。毕竟,你已八岁,离开母体八年了,就算你是我的孩子我是你的母亲,可我们终归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你的人生路,只能自己走。你的痛,你的羞,你的耻,你的乐,都是你自己的。妈妈或许能同理,能共情,但,不能代替。我可能会跟你一起哭,一起笑,但,不能真的跟你一起痛,一起羞,一起耻……
而现代社会那些所谓的妈宝男,那些大学毕业后还赖在家里的啃老族,就是只看到他们与父母之间同一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他们与父母之间对立性的一面。这样的妈宝男,长大后不仅不能独立,反而视独立为最恐怖事件。这样长大的孩子,婚姻几乎必然失败。因为,婚姻是两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精神状态的灵魂之间平等的交流。否则,婚姻一定分崩离析。
[原创]今天我们怎样育儿——论哲学的力量之二当然,强调亲子之间对立性的一面,还必须强调他们同一性的一面。否则,我们便会走入偏颇的另一面。
不管孩子是三岁还是八岁还是十八岁,他将总是我们的孩子,跟我们血脉相连,这样的亲情,是永远不能切割的。这是我们之间同一性的一面。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有些事情,是我们需要为孩子做的。
比如,在在出生到成年之前,满足他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这是父母首要的任务。没有这个,孩子就无法存活下来。但与此同时,我们并不是这样做就够了。我们还要给予他爱,给予他陪伴。比如,一个两岁以内的孩子,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的。不管这个孩子是美丽还是丑陋,是健康还是残疾,是机灵还是呆板,……我们要无条件爱他。怎么爱?做父母的首要的,就是要陪伴他,亲吻他,一天亲吻一个孩子24次,听心理学家说,如此,可以让孩子长大后不至于得皮肤饥饿症。
这不是废话吗?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有人提出疑问。
还真不是废话。君不见,中国有多少留守儿童。官方公布的数字,农村大约是5800万。
[原创]今天我们怎样育儿——论哲学的力量之二而城市呢?多少孩子,其实是隐性"留守儿童"。无数的城市父母,孩子被交给祖父母甚至保姆。父母尤其是很多父亲自己早出晚归,出门时,孩子尚在睡梦中,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入睡。这样的孩子,得到了父母多少陪伴和关爱?
留守儿童或隐性留守儿童,将会是未来中国,一个最大的社会难题。
而当孩子长大一些了,能入幼儿园、中小学了,这时候,很多父母又发现一条可以堂而皇之走的轻松大道了:把孩子送去全托幼儿园,全托小学,中学。
如果说,让一个一岁的孩子留在家里让老人或保姆带,是让很多父母心生愧疚的。但,让孩子全托,把孩子交给学校,则让几乎所有父母心安理得。不但心安理得,简直是振振有词,似乎自己立了汗马功劳:你看,爸爸妈妈花了这么多钱让你读全托,我是多么舍得在你的教育上投资啊!你的父母多么爱你,多么伟大啊!
[原创]今天我们怎样育儿——论哲学的力量之二让人无语。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把孩子送入全托,孩子周一到周五全在学校,家长当然轻松惬意了。可是孩子呢?我在咨询中有一个22岁的女孩,因为父母是商人,两岁开始全托,一直到高中毕业。父母一直引以为傲,因为她从小到大读的是当地最昂贵的的私立学校。可孩子呢?这个22岁的女孩,一讲起这个就痛哭失声。她没有感觉到骄傲,她只有恨。她不爱跟父母交流,那段经历,是她永远的痛。她跟我说起,一直到小学毕业前,每天晚上,她都要幻想着把父母缩小成两个可以放到睡衣口袋里的小人儿才能入睡。左边放爸爸,右边放妈妈。如果睡衣没有两个口袋,她就觉得天塌下来了,她根本不会睡觉,会一直哭下去(这个事情,我在简书的一篇文章里有过记载,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去找找)。
每个孩子,哪怕再调皮再外向的,到了晚上,都是要回家的。都要跟父母在耳鬓厮磨叽叽呱呱中得到情感的释放和能量的补充的。至于老师,教书只是她的职业,是她谋生的手段之一。她再有爱心再强大,她毕竟只是老师。您的孩子,只是她所教的几十个上百个孩子中的一个。她晚上不可能给您的孩子体温的抚触,不可能跟您的孩子一对一亲子共读,不可能跟您的孩子完全的亲密无间。如果对每一个学生都这样,那这个老师一定会身体累垮情感耗尽而光荣牺牲了。更何况,老师还要陪伴自己的孩子呢。
尹建莉老师曾有一篇文章说,"寄宿制是个坏制度"。我深表赞同。当然,我不仅仅从情感的角度来赞同,我今天确实从哲学的理论中寻求到了理论根据。
很多人会跟我说,殷老师,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的工作,决定了你的孩子可以亲自带。可是,我们,农村的,要外出打工赚钱;城市的,也要谋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啊!
当然,我无意于指责任何人,也没有资格指责。我只想说,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价值观的问题。你认为什么更有价值,你就会去做什么。如果你认为赚更多钱更有价值,你自然就会放弃亲自养育孩子而选择去赚钱。
所以,总起来说,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做事情时,做到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和在对立中把握同一。这非常好,这个理论的应用价值非常高,也非常广:育儿,育生,恋爱,婚姻,所有的人际沟通……今天鉴于篇幅所限,我只谈了育儿这一个方面。待有时间,从各个方面来详谈,简直可以出一本书了。
所以,我们真的要学好哲学,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从高处看问题,是我们行动的指南针,给予我们一双看世界的慧眼,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