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雨国学与传统文化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琴棋书画之--学琴篇

2018-06-01  本文已影响82人  三分流水啊

小时候你是否有过被父母上大人强迫,练习乐器or围棋or书法or绘画的经历呢。反正我是有过的。回想起来,当时时常是千回百转、痛哭流涕:“母上or父上大人,臣妾做不到啊!”类似这样子:)

但是父母上大人并没有和我讲过,为啥子要学这些。我只知道被强迫着在学而已:)

现在同龄的兄弟姐妹多也为人父母,也经常听说强迫着娃儿学这学那,不知道有没有对自家的小朋友解释过为什么要学习这些。

小时候自己也很不理解,尤其对于这句话:“长大了你就明白了。”简直是深恶痛绝。然而岁月流逝,慢慢竟然好像真的似乎比以前明白了些。当然了这极有可能并不说明成长,而只是说明我已经老了。但即使如此,也将自己的感受姑且记之,算是长存研讨之心,与兄弟姐妹们共勉。

细想起来,古人用这几件事来陶冶实在是很有深意的。

1.琴

那时的琴当然并不是钢琴>_<,而是古琴,我没有练习过这一神器。但是如果在古代若自诩文人,而不通音律、不会抚琴那绝对是装X失败,是要贻笑大方的。

从嵇康之后,魏晋风骨,抚琴更与仙风道骨,从容优雅紧密联系在一起。综合想起来任何场景之下,如果你淡定的拿出一把古琴来抚琴一曲,都将大大提升自身品味,甚至将令敌军将领疑神疑鬼,敌军信心指数骤减100以上:)(参考空城计)。连表现林妹妹的卓尔不凡,也拿出短琴来抚上一曲。立即显得柔而有节,与众愚姊妹不同。

当然钢琴由于不便于携带将不具备随时拿出来抚上一曲的性能 。但是也会有例如和弦所产生合作、分解、程式等特点,可以用来更系统的理解西方哲学分而治之的优势。

总之不论亲被逼所学的是什么。在我看来音乐总体能带给我们几个最重要的点

第一是节奏

几乎一切美感的基础都是节奏,节奏的稳定,会带来人生的稳定感,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一呼一吸,比如一年四季,比如一首曲子是四三还是四四。这些一直不变的东西,会给生命稳定感和流动感。但是稳定不是美,稳定中的变化才是,节奏的变化,在音乐里面时常表现为的乐句的长短音节。在语言里面可能就表现为唐诗的五言七律或宋词的长短句,各有风味而各尽奇绝。在建筑里可能表现为,结构的对称或不对称,比如北京的紫禁城和日本的二条城。在书法里可能表现为运笔、顿笔,在舞蹈中表现为控制和跳跃,在相声里表现为抖包袱的时间点什么的:)总之,节奏感的建立对于我们建立美学观是至关重要的。无论语言、建筑、绘画、任何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都必然的带有着节奏的影子,节奏代表着人生一个重要的维度,时间。

当然这也极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京剧的乐队里,鼓师要被各种角儿尊一声师傅。 而在西方的交响乐队中,打击乐组的鼓手也被认定为乐队的第二指挥。

第二是曲调

也就是音高、音色这些。这就因着乐器的特点而生出繁复的变化,从而生出各种的风味来。

比如长笛的轻灵,圆号的圆润,二胡的凄婉,竖琴的空灵,小提琴的清悅等等。

仿佛春分节气里,万物生长,各有情趣。却又并不相同。

曲调里往往因着地缘的关系生长出不同的变化来。比如苏州的评弹。欧洲的交响乐、非洲的部落鼓。音乐总是如实表达解释着地缘文化的内涵,成为文化性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三是对情绪的引导

色声香味触法里,视觉可能感染力、冲击力最强的, 但是以我个人的感觉来说,听觉的影响却会更深入和持久,尤其是音乐,它似乎跳过了理性分析的层面,直接抵达了灵魂的某个角落,那里没有概念、逻辑、判断,没有数据、分析、解释。只有清风明月、流水潺潺。它先于语言、来自某种本能,是在祖先们在漫长岁月里,以前赴后继的形式通过DNA累积给我们的,它以极其强大方式直接从潜意识的层面上施加着影响。

学一学音乐可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情绪,甚至引导它,我想这在每个人修行的路上,都是必不可少的一课。面对情绪,看到它、理解它、平复它,音乐会帮你。

嗷嗷嗷,需要分四次写的娃表示生无可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