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家长问到青春期的应对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对矛盾的心理冲突:
脱离对父母等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前者意味着丧失,是辞旧;后者意味着获得,是迎新。
我们的文化,喜欢好孩子。经典的好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依赖老师。这之中,孩子的独立空间会受到挤压,“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为了(担心)父母,我想(要)…”他们的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
如果他们是“坏孩子”,他们就会走上叛逆之路,这种“叛逆”其实是青少年在争取自己的独立空间,试图成为他自己。
不过,进入青春期之所以叛逆,并非是一定要和父母对着干,而是为了尝试自己的力量,试着为自己的事情做主。
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频频向孩子发号施令,期望孩子按照他们设计的“正确路线”发展,那么孩子会用叛逆行为来向父母说“不”。如果父母尊重他们,一开始就给了他们独立的空间,那么他们的叛逆行为会大大减少。
强迫孩子改变,会激发更强烈的叛逆。家庭是一个重要场域,父母其实参与制造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单纯把孩子当问题。
父母应做好思想准备,明白孩子这种心理转变背后的积极意义,多听少说,多感受少评判。(理解、尊重、给空间、守底线、允许问题、调整相处方式、丰富自己生活、情感重心——夫妻关系)
那些永远能发现孩子“成长问题”并为之深深焦虑的父母,无形中是置换了焦虑的内容。就是说,他们真正焦虑的,并不是孩子的成长,而是家长自身缺乏独立。会需要那种无时无刻地关爱另一个人的感觉,这种黏在一起,无时无刻不为孩子操心的状态消除了孤独,也消除了生命中经常遇到的无意义感,即空虚。如果父母自己生活丰富,内心安宁,那你就不会太黏着孩子。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开始叛逆,渴望拥有自己独立空间,特希望为自己做主。孩子的这种意愿让父母感到焦虑,而“了解孩子想法”和“发现孩子的问题”很容易成为他们控制孩子的常用方法。
孩子再怎么发展,也是不完美的,什么时候都会有“成长的问题”。如果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的精力去盯住他,总企图去讲道理纠正,孩子就容易有“爱太过了,让我觉得透不过气来”。
孩子并不需要父母“密不透风的关爱”,这给孩子被吞噬的感觉。他们常常被动满足父母的意志,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壳,父母再也问不出他们内心的话了。或者用一种“我什么事情都你都要操心,我怎么做你都能找到问题,那我干脆什么也不做了”。
孩子出现“问题”,一般都能在父母的身上找到原因。
也许,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是——父母自己活出绽放的生命……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的孩子出了问题”这种话不要急着说,因为很可能出问题的是父母自己。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在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