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说说以待天时
杜甫在《蜀相》中言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千年之后,我们一行人也在郁郁森森的古柏中寻觅丞相的足迹了。
诸葛亮,应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的一生吧。“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生。”
27岁之前,他“淡泊”“宁静”。就象曹操说的“龙”一样“隐芥藏形”,以待天时。据说他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茅庐中,过着陶渊明般生活。那里修竹如翠屏一般,野花则自生自灭——就象我们现在行走的武侯祠。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年轻时看不懂这段话,而立之年才懂得等待机会的重要性。不是所有的付出都可以得到回报的,不然怎么会有王勃的“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呢?“以待天时”何其重要啊!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27岁时,他遇到了一生的知己。得以施展一个文人“治国安天下”的报复。也许是这样的机遇太少吧,太多的文人将这段故事讲了又讲——于是,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传到了今天。文人的“才”就象女人的貌一样,有人欣赏才能实现它的价值。罗贯中,这个一生得不到当权者欣赏的文人在写这一段时是否过多的加入了自己的理想呢?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在文人们长叹“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时,诸葛亮幸运的遇到了“伯乐”,而且是值得信赖的知己。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说:“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一个文人的“感激”也是他一生的基调吧。武侯祠中处处是歌功诵德的诗文,我不通书法,只能粗解文意。我看到人们对伟人的景仰。而这一切都从茅庐中两个男人的倾心交谈开始。那一天,是否也雨后初晴?
43岁时,他的知己刘备先他而去,并将后事瞩托给他:“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我惊叹英雄的心机,那不是绝一个文人所能理解的。阻止一个人前进的只有他自己而已。此后11年诸葛亮“夙夜忧惧,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文人,得一知己便"魂魄从之",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了.在武侯祠,诸葛亮的忠贞感动着草木流水,殿前的花木茂盛,生长兴旺,也在表达着对先生敬意。
诸葛亮死后第29年,刘禅才下诏立此祠。
汉中的武侯祠可能缘于偏僻,也可能保留着南阳隆中的韵味,清净典雅,一尘不染,似乎有一种回归的安静。先生果真有魂魄回归故里,此处可以安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