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

拜伦的几句小诗

2019-05-06  本文已影响0人  vforvendet_8f72

昨天,我在某个APP上看到了拜伦在《春逝》中几句诗,多读几遍之后,觉得很有意思,在这里记录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If I should see you,after long years.

How should I greet?

With tear? With silence?

译文我就不抄下来了,因为我觉得译文会有碍于理解原文。读过诗歌的人都知道,把一种语言的诗歌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无论的翻译的多好,那种味道始终都是不对的。中文翻译英语的诗歌和英语翻译中文的诗词一样,无论你怎么翻译,对字多么的工整,原意翻译的多么到位,那都是不够味的。因为人类的情感经过语言的加工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扭曲,在经过语言的转换之后,情感的变化就更加的大了,所以欣赏英语的诗歌最好还是用原文。但是解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是在表达我的情感,也为了更容易被理解,所以还是要用中文来稍微翻译一下。

但是我建议你先不要看我的理解,你就读这个原文十遍,先有了你的理解之后再看别人的理解会更好。因为你看了别人的理解之后,就会有了先入为主的别人的观点,这样会对形成自己的观点造成一定的障碍,甚至很有可能别人的观点就会在你的脑海中固定下来了。

我觉得这样的方法适用于一切的艺术欣赏(仅一家之言,不喜轻喷)。

---------------------------------------------------------------------

分析开始:

首先,这是拜伦《春逝》中的一小段,我看到这几句诗的时候是在地铁上(五一从家回到深圳工作),我在高铁上看了大半的贯井德郎《乱反射》(我尽可能的记录当时的情景和心态,这对读者理解那几句诗并没有作用,但对我以后回来看的时候应该是会有用的,因为《乱反射》肯定是会对我理解这几句诗造成影响的)。

我第一眼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译文,我更本没理解译文说了什么。然后我看了一眼原文,也很快的翻过去了,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是那时,我在地铁上正无聊着,于是又默读了一下这几句小诗(用英语原文),越读越觉得有意思,越读越觉得有味道。

这几句诗是能单独成意的,成意之后,留下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很大,越想真的是越有意思。我按我的理解稍微翻译一下这几句话:

若你我命中注定相见,多年以后,

我该如何面对?

用眼泪?用沉默?

(Greet翻译成“面对”不太好,但我又暂时想不出其他的词,就暂且用着吧。Greet是一个动词,greet后面隐藏了对象,这个隐藏的对象可以是你,也可以是遇见,我更倾向于遇见。)第一,第二句比较简单,点睛之笔在第三句,点睛中的点睛在“沉默”二字。

第一第二句说的是,两个人遇见了,多年之后,我该如何面对(这次遇见)。这里面有个彩蛋,两个人在多年之前相见了,见过之后可能错过了,可能也没错过(错没错过其实影响并不大,你看第三句就知道了)。但无论是错过还是没错过,在多年之后,我该如何看待这次遇见呢?

因为错过而悔恨掉泪吗?

因为没错过而悔恨掉泪吗?

因为错过而沉默以对吗?

因为没错过而沉默以对吗?

眼泪是因为悲伤还是因为喜悦?

沉默是是因为我们之间不需要语言了,还是我们已经我话可说了?

前两句的故事基本被确定了,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因为最后一句是不会有所谓的正确解读的。不同的人对最后一句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若认为你我的相遇是命运开的玩笑,那眼泪是因为悔恨。

若认为你我的相遇是老天的有意安排,那眼泪是因为喜悦。

眼泪的意象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眼泪表达的不外乎是喜或悲,或伤心或高兴。这两种相反的情绪,表示的是对你我遇见的总结,这总结或好或坏,留下的想象空间其实并不大,沉默留下的想象空间才是这几句诗的重中之重。

沉默并不是一个感情表达的词,它是一种状态,大家相对无言。但这个相对无言是一个中性词,我们不说话,是因为我们不想说,或者没有必要说?

为什么沉默?

是因为恨吗?有可能。

是以为太爱了,所以语言无法表达吗?有可能。

是以为彼此之间已经不需要语言交流了吗?有可能。

是因为此时心情无喜无悲,没有话要说吗?有可能

……

这个沉默能衍生无数种可能,所以它的含义就丰富了,就这一个沉默就能引出无数个故事了。

我稍稍描述一下这几句诗中包含的故事:

两个人相遇了,多年以后,我想起了这那次相遇。

此时的心情是开心?那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此时的心情是悲伤?那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此时的心情是沉默?那这是一个难以言述的故事。

一个“沉默”为故事留下了无数可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