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简书历史专题精选想法

贫乏的桎棝——日本战败的一种解读⑨

2019-05-24  本文已影响17人  打折的杨过

1|运气智慧

在中途岛海战之前,斯普鲁恩斯从来没有指挥过航空母舰。

他得到这次战役的指挥权,是因为“企业号”的指挥官、绰号“公牛”的哈尔西海军上将,在战前得了疱疹。

哈尔西上将很爱国,但似乎并不想评劳模,所以没有带病坚持工作,而是住进了医院接受治疗。他建议由斯普鲁恩斯接任自己的位置。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无比英明的决定。

小说家和传记作者,总喜欢把战争的线索写得因果分明,指挥官判断准确,思路清晰,战果印证了将军的英明。

事实上呢,清醒的指挥官更愿意把胜利归功于自己对大势的判断,而不是某一个决定的精准。

斯普鲁恩斯一战成名,被媒体疯狂追捧,但他很清楚自己做对了什么。他说,有些作者赞扬我,能够准确地选择在日本航空母舰最不利的时机实施攻击。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我唯一可以自诩的是,我十分敏感地意识到亟需采取出其不意的行动,并竭力要求在接近敌人后,立即以我方的全部实力打击敌航空母舰。

说普通话,就是斯普鲁恩斯判断应该发动攻击了,就拼尽全力扑上去玩命打。

在中途岛海战中,研究者公认斯普鲁恩斯做出了3个特别英明的决定。在发觉自己的航母暴露了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动员所有力量发动进攻,是其中的第一个。

知止

中国古老的典籍《大学》里有一段名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斯普鲁恩斯如果有机会读到这一段,定当击节感叹,这话说得太特么对了此语深得吾心!

击沉“飞龙号”之后,已然是夜晚。上级指挥官要求斯普鲁恩斯乘胜追击,扫荡日本的驱逐舰、巡洋舰,参谋人员也都强烈建议追击残敌。

斯普鲁恩斯反而下令,把那些大骡子大马都给我收回来,什么宜将剩勇追穷寇,甭听那个,不打了。

这又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策,为什么?

山本五十六亲率“大和号”战列舰和两艘航空母舰正在远处等着呢。

山本已经知道了前方的战况,虽然痛惜,但还抱着一丝希望。美国航母如果乘胜追击,夜里舰载机的优势荡然无存,航母就只有挨打的份儿。而日本这边呢,“大和号”这个终极杀手正好派上用场。

但他怎么也想不到,斯普鲁恩斯不玩了。你接着布置你的埋伏圈吧,我回家洗洗睡啦。

你可以想见山本大将的那份儿绝望,你们美国人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呢?!

斯普鲁恩斯收回飞机,立即掉转航向,撤往中途岛附近海域,避免夜间遭遇攻击。午夜过后,他率部返回战场,等待天亮以后继续追击敌舰。

斯普鲁恩斯的这个举动,颇具名将风采,关键时刻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两天之后,斯普鲁恩斯又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停止追击,避免让美军航母进入威克岛日军的空中势力圈。

原本呢,山本五十六还期望在空中势力圈内与美国舰队决战,以挽回败局。这个设想因为斯普鲁恩斯停止追击,再度化为泡影。

对于美国人,中途岛战役就这么结束了。日本人呢,就像一个痴情的女子一样——

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
等着你回来看那桃花开!

——你特么倒是追呀!

匮乏思维:表层

回顾整个中途岛海战的过程,日本的战败,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运气太差都是一个致命因素。

比如,如果日本的侦察机起飞的时候,不是因为弹射器出问题耽误了时间,而是早30分钟发现美国的航母,那南云忠一就没有了缷炸弹换炸弹的麻烦。

如果我们足够严肃,像美国在电子通讯方面的领先,美国的国力强盛都是极重要的因素。

资源匮乏,只是观察日本的一个角度。

从战略的层面讲,很多研究者觉得,无论是珍珠港还是中途岛,山本五十六都倾尽全力,是他本人的赌徒性格在作祟。

其实,山本非常清楚,美国和日本在实力上的差距。不招惹美国便罢,一旦招惹,那唯一获胜的机会,就是集中一切力量,给美国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时间不站在日本人这边,赌一把,还有希望,不然的话,就只能等着美国人把自己耗死。

再讲一个细节。

南云忠一没有听从山口多闻的建议,有一个因素令人哭笑不得。

有一种分析认为,是因为他的办公室太小了。日本航空母舰的指挥室,大概只有20平米。里面除了最高指挥官,还有军官、参谋和传令兵。

你想,房间本来就小,又是打电话,又是传令,吵吵嚷嚷。而南云的性格本来就比较谨慎,缺少主见,屋里那么噪杂,哪能冷静下来思考?

而美国的航空母舰上,舰长的指挥室就非常宽敞、安静,没有他的命令,谁都不能进来。

再说日本航母的甲板,铺的是木头甲板。它的甲板脆弱到什么程度呢?美国人投的炸弹是直接砸穿了甲板,掉到舰仓里爆炸的。

匮乏思维:深层

资源匮乏,不光是表面上的抠抠索索,它还可能深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国民精神和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方式。对于像德国、日本这类既积极进取,同时又资源匮乏的民族,影响尤其明显。

第一,出于对资源匮乏的担忧,夺取更多的“生存空间”,攫取更多的资源成了日本的追求目标,侵略和战争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第二,资源匮乏,就要对既有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而要充分利用,必然极度认真、追求效率。德国人和日本人在精密制造领域的成就,视守时为一种美德,可以说都是资源匮乏的副产品。

山本五十六大将就是一个对时间要求极度苛刻的人。就是因为他太守时,而他的行动方案又被美国人破译了,所以美国人就在他一次视察部队时,把他“定点清除”了。

资源匮乏,一旦发起战争,他们知道时间不站在自己这一方,就急于速胜。当形势发生变化时,就容易产生赌徒心理。

比如希特勒针对西欧国家的闪电战,当英国迟迟不肯认输时,针对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日本的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都是这种心理作用下的产物。

第三,要对资源充分利用,那么周密的计划就是必要的。计划,一旦成为思维习惯,就变得呆板教条,对灵活性是一种束缚。

你看尼米兹上将在修复“约克城号”时对海军条例的破坏,斯普鲁恩斯不理会什么作战条例、操作规程的临机应变,和山本上将细密规划,南云中将的反复起降,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德国人和日本人,永远做不到美国人那种败家子式的洒脱。

第四,在资源匮乏时,资源会向掌握权力的人或者阶层集中。当一方既拥有权力又拥有资源时,势必难以形成社会阶层、利益集团间的平衡。权力和资源的拥有者会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压制贫弱者,剥夺他们的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强制服从和遵守纪律。

二战时,英军元帅斯利姆曾在缅甸被日军打败,后来又打了回来,击败了日军。

斯利姆元帅说,日本军队如果计划得当,实施顺利,他们会像蚂蚁一样勇敢而残忍。如果他们的计划被打乱,他们就会变得像蚂蚁一样的混乱。

斯利姆还讲过一段很重要的话,说日本军队其实是真正的怯懦。他们不是勇气上的怯懦,他们是精神上的怯懦,因为他们从来不敢改变计划。

精神上的怯懦,或许就是资源匮乏对一个民族的深层心理和国民性格的诅咒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