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就是孩子的工作 | 称职好妈妈育儿笔记打卡day9

2019-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文晓圆

孩子是具备自我教育能力的,让孩子自由游戏,是孩子发展智商的最好的方法。

但是中国的教育是以课堂听讲的形式进行的,以严格著称。一些焦虑的家长们,甚至想把一些小学的教材提前,这会导致孩子缺乏自由玩耍的环境和时间,会在孩子的智力发展中留下一个大大的空白。

对孩子而言,玩就是学习。玩耍这个情景有助于大脑探索各种可能的情况,并且能在探索当中学习。换句话说,游戏的主要功能可能就是提供了现实生活的模拟的练习。动物的游戏就是这样的。动物的游戏反映的迫切的生存需求,人类的游戏,则更近了一步。

游戏是自主的,游戏需要规则,游戏有很大的虚拟和假扮的成分,除了跑跳动手以外,游戏更多是大脑的体操。这就是玩能提高智商的原因,就是大脑在无压力的环境下做体操,因为游戏是好玩的,所以无压。

上学后尽量给孩子玩的空间和时间,还需要清晰理解,什么样的玩耍对孩子有益,特别是在六岁前,尽量避免一些授课式的教育。

那怎么玩儿呢?家长说那还不简单,我带他去打球、滑冰、游泳、去公园。这都是玩,但是那还有三类玩法,被家长忽略了。

一类呢,孩子自主的似乎无意义的玩耍。我们认为孩子在无聊,在虚度光阴时。但只要玩是孩子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的,就没有什么有意义的玩儿和没有意义的玩。

除了大量的时间看电视,玩IPAD等被动接受活动外,只要是孩子发起,就对孩子有益。在时间允许、不给家长的造成太大麻烦的情况下,就应该被允许。

举个例子,到了一定年龄,小家伙们会喜欢躲在窄小的空间里,比如沙发后面,餐桌下面。家长看着毫无意义的行为,其实对宝宝发展空间知觉有着巨大的帮助;两个小男孩打闹,实际上是男孩的身体自觉的需求。

打闹游戏能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能够激活大脑的学习能力。神经学的专家通过研究发现,打闹能增加掌控记忆力和逻辑性的脑部神经元的生长。除了小孩子之间的打闹,还建议父母能和孩子打闹一下。孩子摔跤,把孩子们玩抛起来再接住。

如果你的孩子拆家里的东西,然后再试着把它装起来。恭喜你,你遇到一个高智商的宝宝,不要打击他。给他买各类的拼装玩具,电子积木等等,等他上中学你会遇到惊喜。

游戏就是孩子的工作,游戏就是孩子的学习,是孩子发现自己真正兴趣的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千万不要把游戏变成不得不做沉闷乏味的事。

第二类玩是发呆。很多人认为发呆浪费时间,还听说孩子发呆多了会有自闭症的倾向。

发呆其实不止孩子需要,成人也需要。就像电脑需要屏保一样,人在发呆时,脑电波的频率是很低的,处于清醒而放松的状态,就像一直高速运转的大脑,得到片刻的休息。

人在发呆时,大脑中的α波会加强,这种脑电波。改善情绪。去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不安。α波得到加强后,大脑的皮层和负责记忆的海马神经之间的联系会更高。

发呆还可以帮助增强记忆力。日本研究发现,发呆可以增加大脑的白质活动,从而增强创造力。大脑的白质是由神经纤维组成的,负责在神经细胞之间传导信息。白质活跃,意味着更能看清事物间的联系,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

孩子也是如此,小孩时常需要一段安静时间,让自己有机会来消化整理生活的经验。有意无意的去思考,帮助他内在的成长,少了这种机会,孩子会缺少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安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发呆。

很多人会感到孩子生病一次,就长大一次。这是为什么呢?生病的孩子是安静的,是有意无意的思考,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整理消化。因此生病了,会让孩子长大之后发呆的效果是一致的。

有人说还是发呆多了要干预,否则有自闭的倾向。这真是无稽之谈。

目前主流的学界意见是,自闭症的儿童在多种刺激下,无法关闭一些刺激渠道,和儿童发呆,没有必然的联系。

孩子无聊或者发呆,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孩子过来和你说,妈妈我该干什么呢?你大可不必开始安排孩子的日常,你可以给几个建议。或者简单的说,这是你的生活,你需要自己安排哦。

你看多少高分考入大学的孩子进入自由世界后,就开始天天打游戏,生活安排的一塌糊涂,这些失败就是一个原因,孩子没有空闲时间需要自己安排。孩子的生活从小就被学校安排,被父母安排。他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吗?如果不是,那请您珍惜孩子发呆和感到无聊的权利吧,

第三类玩耍就是父母给报的课外课。不要误以为我们强调自由玩耍,就意味着不给孩子报课。

一些父母意识到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信奉快乐教育,完全不给孩子报课外课,或者那孩子一旦不喜欢课外课,就轻易让孩子放弃。看开了,什么都不管了,我什么课外班都不给他报,让他快乐一些,只要快乐就好,我们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这类家长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

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课外课的目的,课外课不是把才艺等强加给孩子,而是给孩子提供新的玩耍的环境。音乐,武术,足球,篮球,其实都是游戏,这些游戏需要有人启蒙。过分强调自由玩耍,快乐教育,而不给孩子报任何课外班,也是对孩子玩耍的一种剥夺。

课外课,您可以理解为给孩子接触新鲜的游戏。孩子上课外课表现出不感兴趣,家长就选择放弃,也是对玩耍的一种剥夺。小孩子需要经过他律向自律的进化,有时需要大人推动一下,有时候过一个坎就可以进入到喜欢的境界,很多家庭在这个环节上就放弃了。

但是如果家长报课外课的功利性很强,在课外课余孩子的兴趣明显冲突下,还强迫孩子上,就会得不偿失。什么时候推一下,什么让孩子做主,实在是为人父母的艺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