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多大,孩子就有多好
“个体心理学试图表明,在孩子所犯的错误中总是可以看到环境的不良影响。例如,一个拖沓孩子的背后总有一个帮他整理收拾的人;一个撒谎的孩子总是受到一个颐指气使的成人的影响,这个成人总是试图通过强硬和严厉的方法来纠正小孩说谎的毛病;我们甚至可以从孩子吹牛的习惯中找到环境影响的痕迹,这种小孩通常渴望受到表扬,而不是成功的完成自己的任务,他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总是渴望来自家庭成员的赞扬。”(P74)
之所以节选这段话,因为这其中说到的现象太具有典型性了,不妨展开跟各位聊聊。
文中的“环境”基本上指向了父母或者是最亲近的家人比如爷爷奶奶等组成的家庭及其教育。
有不少妈妈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孩子做事磨蹭,干什么都不着急,起床得催,吃饭得催,写作业得催……好像就没有什么事痛快过,这也几乎是每天都要进行的战争,为此这些妈妈都很苦恼,怎么让孩子积极主动呢?
阿德勒的分析是背后有一个替他收拾的人,也就是孩子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些心理学家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发明出教育孩子的“自然行为法”,也就是把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承担相关的后果,早上不起按时床,迟到将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吃饭不积极,大人们吃完饭就清理餐桌,想吃饭就得自己弄。
很多拖沓的孩子的背后,除了没让孩子承担必要的责任外,另一方面的原因一般是妈妈是个急性子,自己做事风风火火,干脆利落,具有某种程度的强迫症个性,也希望孩子这样,但偏偏自己的孩子不是这种性格或者潜意识对抗妈妈的这种专制,于是就成了问题。其实孩子知道,妈妈的催促是有余量的,不到最后那一声色俱厉的命令,一般都是还有时间,还可以再睡一会!
再说孩子的撒谎。
这是父母教育中非常重视的一个话题。阿德勒指出,撒谎的背后是过于严厉的管教者。孩子之所以撒谎,就是为了躲避严厉的责罚,趋利避害,这是人之常情啊。这种严厉的弊端很容易掩盖真正的问题,什么是好的教育?不是高压之下孩子不敢犯错误,而是孩子在遇到问题时知道找谁求助。是帮助孩子重要呢?还是防止孩子犯错重要?表面上都重要,但经常得到父母理解和帮助的孩子,会故意的犯错吗?会犯很多错吗?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当孩子遇到问题不敢跟父母说或者只能撒谎时,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不成熟而错误的处理问题而造成比较大的伤害。这种结果可是父母最痛心的事。
还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撒谎道德化。如果发现孩子撒谎,需要反思的可能是父母,孩子为什么不能跟自己袒露实情?
当然,也有积极的撒谎,比如孩子谎报成绩,不想让父母难过,准备在随后的时间里刻苦努力;比如三四岁的孩子弄坏了玩具,父母问起时说没坏,说谎的目的不是担心父母责骂,而是想自己独立的修理好,这个阶段的孩子进入第一个自主意识萌发期(第二个则到青春期了),想证明自己的力量。面对这些所谓的撒谎,不必点破,时间会证明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过分的重视孩子的撒谎问题,一般是父母害怕失去掌控感,是父母自己的安全感不足,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第三类说到孩子的吹牛问题。阿德勒认为是家庭成员的赞扬不足。分析得很中肯,很多父母要么标准高,要么认为夸奖容易使人骄傲。这自然是错误的认识。按照阿德勒的理论,一个小生命诞生后,力量很微小,总想通过努力证明自己的强大,从而获得力量感,进而克服内心的不足(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感,这与人们常说的自卑情结不同)。父母若能及时的看到孩子的努力,并给予必要的赞扬,孩子必然会在肯定中获得信心,从而能更好的努力。
这其中,有太多负面的例子。很多成年人的很多畸形的努力,无非是想赢得父亲(较多)或者母亲的认可。更为伤人的是,这些畸形的努力往往在潜意识的支配下做出,很难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真实目的。这其中的心酸,只有经历者知道。
孩子的行为,一般都是父母思想和行为的镜子。好的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怎么教育孩子,而是不断的省察自己,当自己在这种反思中不断完善与成长时,自然会改善亲子间的交流方式。而且父母的省察会带动自己事业的进一步成功,这些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更是巨大的,此即身教重于言教。
第七章结尾处说:“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通常在4岁或者5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了。……在今后的发展中保持大致相同的发展方向,……不断的重复他原初的心理机制和产生于这种心理机制的行为。”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孩子越小,对孩子的影响越重要。
不过也不要太担心,以至于因噎废食。已经错过这个时期的父母,也不必担心,一个人大约5岁之前形成的最核心的心理图式,还只是未来发展的种子,还需要后天的教育的滋养,方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仍然需要好的教育环境。正如土壤、空气、阳光和水等,越是优越,就越是利于种子的萌发与生长。
亲子教育无他,不断的扩大自己的教育视野,心有多大,孩子就有多优秀。
(《儿童的人格教育》共读笔记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