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帮乌合之众
在《乌合之众》中作者提到的首先是心理群体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个人的才智与个性被大大削弱,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人们最本能的情感和冲动被群体放大,甚至被一股不可控制的力量激发出来。群体的情感和思想也容易因按时和互相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方向,随时转换成行动的倾向。因为身处群体中的人几乎是无意识的,大家都是“无名氏”,这意味着不需要承担责任,那些约束着自己的责任感被架空了,这就好像中国式过马路一样,一群人都在做的事情被“正确化”了,大部分人都在做的事没有理由不做,“法不责众”的心态也让群体肆无忌惮。这让我想到了“乡土社会”中的传统中国人,同样是一个社会群体,但是恰恰是因为这个小群体彼此熟悉彼此信任,所以不敢做有违诚信的事,否则在一家失信,就会在全村失信。但是当传统乡土社会的群体走出传统乡村,来到现代的城市中,最不讲道德的往往是他们,因为现代社会是流动的,大家都成了无名氏,只因为在某种特定场合下聚集成群体,在群体中的个人没有明显的身份标识也意味着犯错的成本降低了,由群体共同分担了作恶的风险,这也是网络舆论中随处可见中“键盘侠”如此活跃的原因。
群体不受理性影响,群体的推理特点是把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而事实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能够激发群体的想象力。前段时间一篇《张杨导演,我爱你》的推文怒刷朋友圈,作者小二姐本人也被推上了舆论巅峰,从传播效果上来看这篇拥有百万阅读量的推文不失为一次典型的传播案例。尽管传播者小二姐声称自己的这一编码行动意图不在于炒作捧红自己,而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的“表白”,但传播到受众处的解码结果就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大炒作,“张杨导演哭了”、“自媒体人哭了”、“女文青哭了”、“三毛荷西哭了”,“女文青”这一词汇瞬间被污名化了,广大群体围观群嘲群讽。自媒体时代下名人、性、丑闻、槽点满满的人设十分轻易地就能够抓住群体的注意力,而传播者往往就十分善于利用群体这一特点制造强大的传播力。大众传媒不再拥有对议程设置功能的垄断权,受众产生了自发的组织力量。但是需要警惕的是自媒体时代下受众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以及单一意见下的集体不理性,容易放大社会问题,催生民粹主义的泛滥、网络暴力的横行。
群体领袖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断言、重复、传染的手段动员激发群体的热情,这种头脑混乱就像疯狂一样如疾病般放肆传染。历史上各种带着恐怖主义的屠杀式活动就是在群体脑热式的活动发生的。在《黑镜》中有一集名为“救火英雄”,故事中讲到一名年轻士兵接受军队上级的命令前往绞杀一群名为“蟑螂”的敌人,据上级描述这类敌人因为携带不良治病基因因此必须被铲除。年轻士兵毫无犹豫地接受了这样的说法,并在一次屠杀敌人行动中战绩丰厚。结果他意外发现,这些所谓的敌人“蟑螂”是和自己长得如此相似的同类。不只是他,整个军队都在这种谎言的鼓动下进行无意识的大屠杀,盲目的群体就好像希特勒时代的纳粹军屠杀犹太人一样。上级统治者在他们的脑子里植入一个概念,让他们看见什么是“恶”,他就自然而然相信这是“恶”,没有丝毫的怀疑。因此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之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警惕成为群体暴力成员中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