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浙水
礼拜日上午,驱车走过太行一号风景路,同行者为女儿及她的闺蜜。一路上的美景使两个女孩忙不迭的拍照和自拍。
最终来到太行一号风景路上最美乡村之一的浙水村。乡村的景致总是能带给那些远道而来的城里人一丝清凉,一点惊喜。
“浙水”,一听名字,就特别清爽。它是位于晋豫两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子。地处一个狭长的类似河道的凹陷地段,背靠群山。从远处望之,很象一个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里。
浙水村村口标志浙水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山脉是天然的绿色屏障,它的河水是上天赐予的清凉世界,它的空气是丝毫没有污染的天然氧吧,它的蓝天如一汪清澈而深邃的大海,还有随处可见的茂密的绿色植物,足以让人浮想联翩,留恋忘返。这一切应该是构成浙水的天性美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孔子曾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仁者寿,知者乐。
浙水有山有水,森林茂密,无疑是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的好地方。
无怪乎从省城远道而来的女儿的闺蜜好几次都脱口而出道:“住在这里的人太幸福了!"
这是浙水村给我的总体印象。
山水人家要说让我给它的局部作一个描绘,我不知该从何写起,但有那么几处,使我心动了。
当我们走在村中的青石板路上,右手边是一条小河,流水的声音叮咚作响。来至岸边,问当地的老乡:“水有多深?”答曰:“一米。但下游比较深。”
于是我们便大胆的沿着河岸前行,一座外观极为古朴的小桥横亘在河流之上。河的对岸有几户农舍,清楚的看见院子里晒着几条被褥。
小桥、流水、人家,蓝天、白云、绿波。置身其中,如入桃花源,此时此刻,世俗全抛,宠辱皆忘。
小书屋外观这时,我发现河流的对岸有一个别样的建筑,外观全部为木制结构,从上到下的木格子里镶嵌着花色玻璃。这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我便走过去。正好有一个老乡蹲在那里吃午饭。我问他:“老乡,这是个什么样的房屋?”他头也不抬,说“书屋”。我没太听清,又问一遍,他嚼着一口饭,抬起头,又重复一遍。黑红的脸庞上皱纹纵横,一副典型的北方农村汉子的形象,鼻梁上的一幅眼镜,给他增添了一点文雅和含蓄。
″书屋"?心里有点出乎意料。于是,我们走了进去。里边的情景颇为有趣。空间不大,小木屋就是借助一处峭壁建起来的。峭壁底处有向外延伸的几块大青石,上面躺着几位农民工,身下是用草编的垫子,他们旁若无人,正在歇息,其中一个半躺半坐,叼着一根香烟。
他们的对面是书架,上面散落着有限的一些书籍。这情景颇有点滑稽,但特别又让人羡慕。
看看那些孤独的此时此刻无人问津的书,有儿童类的,有科普类的,也有一些刊物。几个游人走了进来,转一圈,又马上出去。几乎没有人去动一动书架上的书。也许人们真的以为是一个摆设。
我站在书架前,随意翻阅了一下,犹豫了一会儿。我想,这个独特的书屋难道真的只是个摆设吗?
小书屋内部当我走出这个奇特的书屋时,心里有点复杂。我想,它的创始人一定是爱读书的。他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能够想到建造起一个如此独特的书屋,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点缀,也不单单是吸引游人的注意。我宁可相信这是他个人的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希望这位创始人坚持下去,也希望更多的游人来到此地,走入这个独特的小书屋,能够为这里多多助力。让书香能够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扎下深根,蔓延开来,传承下去。
我想,我再去的时候,一定给这个书屋带去几本书。
走出小书屋,继续前行,肚子有点饿了。看见前面一个亭子里坐着一些游人,亭子旁一位老乡推着一个三轮车,一看,卖凉皮的,北方人都喜欢吃,先垫一下肚皮吧,我们于是坐下来,每人一碗,先来一口,口味纯正。价钱也不贵,五元一碗。
不远处,一个老乡在自家门前搭了一个简易的凉棚,里边放一个大油锅,正在出售油炸的糖糕。一些游客正排队购买,一问价钱,五角一个,油糕的个头还不小。瞧瞧,多实诚的老乡啊。想起到外地旅游去,景区的好多卖吃的,价钱贵的吓人。心里不由得为这些憨厚质朴的老乡点赞。
卖凉皮的老乡我想,如此淳朴的民风正是浙水村的一个大的旅游法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一味地追求所谓的乡村旅游建设,而忽略了对百姓的一些道德上的教化,那么这条路也不会走的更远。
据当地人讲,浙水的乡村旅游是从去年冬天开始建设的,所以,有的设施正在建设中,也许是财力有限,因此个人感觉小村的好多方面还有待完善。比如,饭店、公厕建设等。
但是偶尔看见一群人正拿着类似图案设计的纸张,边走边聊,指指点点,而且走到某处会停下来。我就深信这是浙水村的规划者正在酝酿和计划。其中有几个人的穿着打扮颇有艺术家的气质,这也许是从外地聘请来的,又想起之前的那个独特的小书屋,而且包括已经建成的一些小型建筑,的确也有着一些江南水乡的韵味,更有着一些文创的内涵。
浙水村明天的模样,一定会越来越美。
规 划当我登上村中心那个雅致的阁楼上时,一对爱好摄影的中年夫妻正在寻觅着他们眼中的美景。其实,心中爱美,处处为美。他们时而切磋,时而比对,时而在变化着摄影角度。我一边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一边观察了他们很久。一看他们的装束,就明白他们是典型的拍客一族。而且我也特别欣赏他们这种爱好和生活方式,他们一边行走,一边用相机作着记录。
他们的生活是有趣味的,人生是充实而饱满的。拍客的到来,也会让不知此处的游客对浙水充满了向往之情。所以,浙水应该谢谢这些拍客。
就像黄鹤楼因李白而盛名于世,滕王阁因王勃而名镇天下,岳阳楼因范仲淹而美名传扬,鹳雀楼因王之涣而为天下所知。
这并非夸张,朋友,别忘了,事在人为。不是说,一切皆有可能吗?
浙水村的将来也有更多的可能。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发展成一个文艺和文化气息更为浓厚的旅游景点,也将会吸引更多的天下的游客,来这里寻觅一些生活的乐趣和智慧,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有意义的回味。
我想,浙水村,更应该为后世子孙留下更多的值得品味和纪念的历史痕迹。
初识浙水,便有些喜欢上它了。
摄影者 村中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