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孤独,安于寂寞

2020-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余生有您
文/净宗法师

一切境界要知道是自己应该受,不会怨天尤人,而且与弥陀机法一体,佛凡一体,当转苦为乐,境由心转,心变境变,故心境一变,周遭的感觉也会完全改变。

偶有犯过,要‘立即’‘断然’地承认,莫找理由掩饰,此能养德。无过德也,过而能发露亦德也,皆受人敬重。当下能领受本愿,而被弥陀所救,此后作个信心念佛人,如浮云流水,随缘度春秋,毫无善恶之造作,因“极重恶人”无他方便。

唯称弥陀得生极乐,本身自性就是寂静的,安详的,平时念佛没有花翘,做人也是一样没有花翘,做人要低姿态,办事要高调。

信弥陀救渡的人,心意柔软,仁慈,言行安祥稳重,体会弥陀爱护我,使我能爱护别人,弥陀包容我,我也能包容别人,弥陀功德赐与我,使我能为他人奉献牺牲,习气日减,道情日是。

信弥陀救渡的人,心意柔软,仁慈,言行安祥稳重,体会弥陀爱护我,使我能爱护别人,弥陀包容我,我也能包容别人,弥陀功德赐与我,使我能为他人奉献牺牲,习气日减,道情日是。凡事真心,诚能感人,直言直行,奉行谦敬,不起慢心,凡与人言,不谈世事,凡事守大体有分寸。

人生像个旅人没有目标,出家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对人的执着,对亲情,对世间的爱(挂碍)。在家学佛人也要减轻对亲情的执着。念佛之人心中有平安,喜乐,有感恩,惭愧,因为机的罪恶感在内心发露与法的大悲愿心发酵,以前刚强计较,现在柔和无诤,以前缺少慈爱,现在有了悲心,凡一切的逆境挫折,都会反省是自己过失,宿世的罪业而不会责怪别人,对佛有信心,对己有愧心,对人有爱心。

世上除了念佛,没有真实的,不论对错,有事无事都是一句佛号,默默自己念佛。平常不讲理论学识,不论是非,不求名不求利,不求智慧,也不好强斗胜。不讲闲言碎语的话安分守己尽家庭责任,念佛第一,工作家庭都是以道为佛法而生存,为念佛而生存,不论顺境,逆境,不论事业成败,家庭幸与不幸,都放下不执着,都与佛法无关,以念佛往生为目的,世间都是因缘合和所组成的,只不过是暂时借住,几年,几十年而以,对任何人都要存感恩,体贴的心对待人。

不要攀缘,多份时间念佛,少份时间看书,平时不要好奇,好旋,好妙,好别人所没有的,念佛第一。念佛时间越久越驱于平淡老实,不高谈阔论。同参道友相见只是微微一笑默默念佛,大家相见你也阿弥陀佛,我也阿弥陀佛。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分开固然是孤独的,即使相聚一处也是孤独的,这个很有意思,很奥妙。人即使同处一堂,住在一个家园里面,但是彼此之间都是各自孤独的,因为我的心意,对方不能理解,对方的心意,我们也不能理解体会,不能与他感同身受。

所以,从生到死,没有不孤独的,死了之后当然又各个随业流转去了,就更加孤独了,所谓的一时相聚,只不过是一时的因缘聚会而已,因缘总有离开的时侯,因缘离开一切也就幻散了,不存在了。

我们凡夫都是妄想杂念一颗心都是向外奔放,要他长时间忍耐孤独,安于寂静在一件事上是不容易的,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可以说成佛有余,反过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忍耐孤独,安于寂寞,在寂寞当中不觉得寂寞,反而觉得有法喜,这样比较容易成就道业。

人生的愿望无量无边,但是往往都是不能达到,各人福报不一样,有福的人不求而自得,没有福报的人你怎么求,到最后还是徒叹奈何。失望而归。

因为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过去的业所带来的,所形成的,你出生哪个国家,生为谁的孩子,面貌好看不好看,有智慧,没智慧,将来跟谁结婚,生几个孩子,事业发达不发达,家庭美满不美满,都跟自己有关。

南无阿弥陀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