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刷屏,你知道吗
“iG刷屏,你知道吗?”
还在吃晚饭的时候,就听见旁边有人在议论。甚至小张说:领导,你的朋友圈也被刷爆了吧···
听了他的疑问,我也想了解一下iG战队,于是打开朋友圈,也就发现三个刷iG的。
他嘀咕道:不应该呀,我刚才还看见小吴、小黄在朋友圈发了的,他们是不是把你给屏蔽了……
场面一度显得尴尬。
饭毕散伙,打开手机查看iG资料,一下就找到S8总决赛iG3-0横扫FNC 夺总冠军创造中国电竞历史。默默打开夺冠视频,也勾起了和战队朋友一起打游戏的场景。
那时候,我们玩《魔兽世界》。和队友一起刷副本、打竞技场,在网吧里大喊大叫,在工会YY语音中交流战队建设、游戏周边,时不时还组织一个聚会……
工作之后,这些爱好渐渐没了,却发现自己的圈子越来越小,似乎只认识单位有业务的同事、平时经常交流的朋友或者同在一个城市的亲戚。
更可气的是,团队的小年青们,居然把我给孤立起来!
为给他们传授经验,也为保持自己年轻心态,自己经常和团队新人聊天。微信群里讨论工作、请教经验的也很多,但这样看来,并没有真正交流在一起,他们也把我给隔绝了。
更有甚者,连手机浏览器推送的内容都不一样。
点开手机浏览器,手指向下一滑,刷新的内容多数是笑话、段子,真正的资讯类也就重要会议、重大事故等等。
咨询原因,这些科技公司还铮铮有词地说:通过采用先进的算法,让用户迅速匹配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我想要看新咨询,你却给我推荐同类的,让你沉迷其中而不自知。这突然让我想起这句话:
“科学随着每一次 (某个老科学家)的葬礼而进步一点”。 @马克斯·普朗克
担心自己因循守旧、墨守陈规,一直以这句话警醒自己。而现在,却在被动的固定在一个逐渐衰落的“圈子”里。
等等,我们是被动的固定在衰落的“圈子”里吗?
传播学上有个选择性定律,其主要思想是:
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都势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以便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
也就是说,我们选择接受的信息,是经过我们意愿选择之后的。这个意愿,是我们已有的认知模式,是我们的心理舒适区。
在这个认知模式情况下,我们不加思索的完成任务、刷完一个又一个笑话……变成“中年油腻猥琐男”或者“中年唠叨大妈”也就不奇怪了。
但也有一些人不断突破舒适区,越活越有滋味:
作家村上春树从20多岁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后,至今30多年,每年不间断写作、出版。
林志颖出道以来发表多张唱片并出演多部影视剧作品,是台湾第一位授薪职业赛车手及成功的企业家,拥有自己的车队“平坐车队”并活跃于各个领域。
刚刚去世的金庸也在奠定武侠“宗主”地位后,继续不断学习,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并于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
看到这些榜样的生活之精彩,想想都让人激动!!但貌似想要很难做到……
嗯,下一步阅读书籍《如何想到又做到:带来持久改变的7种武器》,有一起的吗?
如何想到又做到:带来持久改变的7种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