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有用的人》
小娃叔是我们本家的一个叔,他的曾祖父和我妈妈的曾祖父是亲兄弟。
虽然血缘隔的稍远,但是我们两家住的很近,他家就在我家西侧,中间只有十几米距离,两家人在家门口做着活都可以聊天,关系一直很亲近。
小娃叔属狗,和我亲小叔同岁,在他家排行最小,所以小名就叫小娃,他上面还有三个哥哥。父母都去世的早,大哥和三哥比较聪明健康一些,分别给同村的赵家和郭家做了上门女婿,二哥好像有什么隐疾,一直打着光棍。后来三哥一家不知什么原因又从岳父家门上离开回到了王家。
小娃叔自己大概是几兄弟里最惨的一个,他有严重的残疾,身高只有一米二三的样子,前胸和后背都鼓起像驼峰一样的大包,变成一副罗锅的样子,我们老家俗称“背锅子”。
他身上的残疾是婴儿时期从高脚床上掉下来摔的,据说小时候还并不明显,长到七八岁都还跟正常孩子差别不大。他跟我们家小叔曾是村里最能捣蛋的一对孩子,闯的祸不计其数,曾经还点着了荒山差点出了人命。后来我家小叔长成一个个子高高的美少年,而小娃叔长着长着前胸后背就鼓起的越来越厉害,渐渐变得很畸形。村里人早就习惯了他的残疾,除了有个讨厌的老杀猪匠喜欢叫他“半条命”,没有人会刻意的提起这个。
这样严重的残疾,使得他在大家的意识里都被归类到“没用的人”,都知道娶媳妇置家业这样的事情必然与他无关了。
小娃叔倒不见得有什么自怨自艾的姿态,看上去还比一般人快乐的多。他年轻的时候没个正经,特别爱逗趣,讲话语速奇异的快,什么话到他嘴里都说的分外搞笑有趣。不管他讲多好笑的事情,自己都很严肃的样子,这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常常逗的人忍俊不禁。他一个人的时候,嘴里叨叨的更有趣,比如常常会出现这样无厘头情景剧一样的内容:
“哎呀,老表你来了,来来来到屋坐,来就来,还拿这么些东西……哎呀呀也没啥,给你买了几个蒸馍吃……蒸馍有啥好吃,还不如鹅包石……”谁要不留神听到,还以为是好几个人在热闹的闲谈。
他就像总要用有趣的事物把一切时间填满似的,还特别喜欢捉弄人,捉弄的对象一般是小孩子、以及脑子或者身体有缺陷的。好在一般也不会很过分,也并没有招人厌恶。
他捉弄人的事迹很多。比如村里的一个有点结巴的半大孩子驹娃正在吃烤土豆,小娃叔一本正经的对他说:“驹娃儿,我给你说,你把这个洋芋蘸着灰吃了,我保证你再不结巴了,这是我到张家坝赶酒席听的偏方,人家说灵的很。”驹娃听了犹豫了一下真的拿手里的烤土豆去蘸火坑里的灰,惹的周围人笑倒一片,驹娃满脸通红的拿手里的土豆去砸小娃叔,他便尖笑着跑了。 我还见过他把树林里采来的酸涩无比的未成熟牛奶果喂给村里的一个傻子吃,看到傻子被酸的呲牙咧嘴,大家都被逗的大笑。
我印象中小娃叔最过分的一次捉弄人,是他在我姐姐八九岁时曾哄骗她把漆树的汁液在自己手腕上涂了一圈,说会长出来一个好看的手镯。我姐是易过敏体质,很快手腕就长了一圈密密麻麻的漆疮,又疼又痒。为这事我爸非常生气,威胁小娃叔要用土漆从他头顶一直涂到脚,吓得他跑出去躲了好几天。
虽然他喜欢捉弄人,但是年轻人和小孩还是都喜欢跟他一起玩。他很聪明,也特别会玩,村里人会玩的各类游戏,扑克牌、天九牌、象棋、跳棋等等,小娃叔都算是顶尖高手。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跟他组队的人乱出牌输了的话,他没完没了的刻薄话能说的让对方怀疑人生。村里人对他的一张利嘴又爱又恨。
我也很喜欢跟他玩,小时候我在村里的玩伴不多,小娃叔算是我的一个忘年交。
他上过高小,据说上学时学习很好,并且非常喜欢看书。我们村里虽然识字的没几个,但那些识字的人之间,还是有一些看书的风气。书不算丰富,除了西游、三国和水浒,剩下的就是一些武侠和隋唐演义类的小说。这些书都是他们那些识字的年轻人从集市上的书摊买的,我爸也买过很多,大人们爱惜的互相传看,后来又成为我接触到的第一批课外书。记得我看过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四年级的时候看的一本《秦英征西》,安徒生童话什么的倒是长大了才看的。最经常跟我一起讨论这些书的就是小娃叔。
他的残疾虽不影响他一般的活动,但是做不成重活,他的职业是放牛娃。
村里有牛的人家大概有七八家,小娃叔家只有一头个头不大的公牛,我家拖万分勤劳的爸妈的福,有三头牛,是一直非常能乱跑的栗色母牛和她的两个儿子。我总在寒暑假扮演家里“放牛娃”的角色,我家的牛跟小娃叔家的牛不打架,而且我也看不住自家那么多牛,所以我总是跟他把牛赶到一处。山里荒地宽阔,看牛的活儿比较轻松,我们除了时常烧起一堆火来烤些东西吃,常常热烈的讨论看过的那些隋唐演义,什么秦琼罗成程咬金,四勇八大锤,薛丁山与樊梨花……简直有趣极了。小娃叔还给我讲很多我没看过的故事,小娃叔的好口才加上好记性,能讲的像正经说书人一样的精彩,听小娃叔讲故事是我去放牛最大的动力。
但是快活的放牛的时光还是会结束。他家的三叔带着一家人回到我们王家门上以后,三婶先后生下了三个女儿,小些的两个是双胞胎。在两个小妹妹几个月大的时候,三婶突然生了怪病变得疯疯傻傻,有时呆坐一整天,有时出去瞎溜达,什么活儿都不做,给吃饭就吃,不给吃也不吵,对家里的人就跟不认识了一样。他们家的二叔常年在外打工,自己顾自己一个,不太管家里其他人。三叔的大女儿才五六岁,还有两个小的,三叔变成了最难做的一家之主。小娃叔在这样的境况下慢慢的成熟起来,变成了三叔最得力的助手。
养育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带小孩是怎样一种让人时时陷入抓狂和绝望的工作,况且小娃叔要带三个,两个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小娃叔的身形使得他不能像一般农村妇女那样把小孩用背带缠在背上干活,甚至抱孩子的姿势也十分别扭。常常看到他把一对双胞胎放到一个有围栏的小木车上,叨叨絮絮的喂奶粉和米汤,换尿布,哼小曲哄睡,孩子睡了他还要给洗一大堆的衣服尿布。
小娃叔那会儿20来岁,从一个调皮捣蛋的放牛娃,转变成三个孩子的保姆,这种转行的难度实在太大,但是再难也是人生,被逼到那个份上,也只能忍耐着走下去了。小娃叔带孩子的那些年,却没有让人觉得他在痛苦的忍耐。他仍然一天天的保持着一贯乐呵呵的姿态,一边手忙脚乱,一边不住嘴的和孩子们说着笑话。有时听到他喊:“淼淼,你个小鬼子跑哪去了,别掉到茅坑了等我和燕燕芳芳去捞你,我们三个可捞不上来啊!那你就住茅坑里等燕燕芳芳长大了来捞你。”大侄女颠颠的跑过来,一边喊:“你才掉茅坑你呢!我和燕燕芳芳来捞你,我们捞不上来,让我爸爸拿粪勺子来捞你,哈哈哈!”
可能我们山里的孩子有强壮的根骨,一对双胞胎除了在三岁时偷偷摘吃山萝卜(一种草药)的果实过量昏睡了一场,其他没有发生过什么灾祸,健健康康的长大了。而且应该是得益于小娃叔乐天的性格,三个女孩子在农村都算是顶活泼开朗的。
等孩子们都上了学,家里的经济情况更加紧迫,先是三叔出去打了几年工,但是三叔没什么文化,赚钱有限,日子还是比较艰难。后来机缘巧合,邻村一个大先生(我们当地的傩戏班主,主要为死人做法事等等)看中了小娃叔的机灵和一双巧手,教了他一门手艺。他倒没有学傩戏念经的那一套,主要学的做安葬和祭祀用的纸货。他手指本来就修长灵活,还会织花样繁复的毛衣,所以手艺学的非常好。
师父对小娃叔很满意,便把临县的一个纸货店低价转给了他,从此小娃叔便有了安身立命的事业,一直到现在,那家小店铺在他的精心打理下仍然开的红火。三婶仍然疯疯傻傻,三叔的打工也没什么起色,在小娃叔的尽力帮衬下,三个妹妹如今都长大成人,都上过初中,在我们村里已经算是不错。大妹妹前些年招了一个上门女婿,又生了两个女儿,女婿有点耳背,也不大能干。两个双胞胎在外打工,有一个已经订了亲。
由于小娃叔总是在临县看店,我已经多年未见过他,今年(2017)清明节回家见到了三叔,听到了一些小娃叔的近况。据说他现在身体还很健康,生活的也很开心,赚的钱仍然给家里,现在主要是帮衬他的大侄女一家。
村里人说:“别看小娃那样,还真有用。”
在现实中、影视剧里,我们常常见到那些各行各业的精英们,比如医生、法官、建筑师、甚至微博上的段子手网红,他们的生活与小娃叔天差地别,但我想,如果命运也对小娃叔友好一些,以他的资质,应该是可以成为他们一员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