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一个我不同意的观点

2020-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格兰杰太原

我小时候挨了很多打,对挨打深恶痛绝,从小就发誓,将来我做家长,一定不打孩子。后来,我结识了不少同道中人,都深有同感,小时候挨打的经历往往让我们自卑、懦弱、压抑、缺乏安全感,我们一致表示,再也不能让孩子承受这种痛了!但奇怪的是,后来有好多人变了。

A朋友原来和我持相同想法,孩子犯错,要教育、引导,打并不是有效的手段,她去小饭桌担任辅导老师,孩子们都喜欢她,因为她温柔和善从不打骂他们,而其他的几位老师一个比一个凶,训斥起学生来有雷霆之势,她都会被吓得大气不敢出,但奇怪的是,那些老师不但把孩子们收拾得服服贴贴,连家长们都一致认可,而轮到我的朋友管理时,不是午休时不睡觉拉着她聊天,就是写作业时非要她坐到旁边......各种状况层出不穷,搞得自己精疲力尽还被家长投诉撒手不管。A朋友痛定思痛,发现自己的理想着实经不起现实的碰撞,理念是好的,但在执行时总会碰到形形色色的孩子,对不同的孩子就要采用不同的手段,正如孔夫子所言,因材施教,一味奉行不打骂原则,走上了僵化、固执的路,也是不对的。

自此,她开始微调自己的管理手段,调整后的管理效果简直好的不要不要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像被收到五行山下的猴子,立刻变得乖巧了,天地之间一片详和宁静。家长们对她也有了些赞许,这扇门一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A朋友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有些孩子就得打,不打简直没有办法听懂一句话!老教师们说的还是对,不打根本就没办法竖立威信......

B朋友以前也是“不打孩子”主义的拥趸,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开始辅导作业,她也出圈了,她发现,不论是和风细雨地要求孩子停止看电视、乖乖写作业,还是声嘶力竭,统统不管用,只有拿出杀手锏:“小心我告诉你爸,让他回来揍你”孩子才慢吞吞地按她的要求去做。一来二去,她放弃了慈祥老母亲的形象包袱,一个巴掌上去,问题立即得到有效解决,如果不能,就多来几巴掌。偶尔我和她提起曾经的信念,她苦恼地说,你不知道,我家的孩子特别调皮、贪玩,好话几箩筐不如一巴掌,一巴掌下去,作业都写得又快又对,你说这不打能行吗?

尽管有这么多亲证有效的案例,可我还是坚定地不同意打孩子。

打孩子,看起来效果很好,那仅仅是因为孩子害怕家长/老师生气带来的惩罚和疏离,表面顺从,但他的内心是怎么想的,是虚与委蛇,应付一时,还是为自己的弱小伤心生气,或是暗暗在心里记下了一点点不满呢?有人认为“打”可以长记性,以免再犯错,可往往是,孩子在战斗中得到了成长,下次,他会尽量做得更隐蔽、更不容易被发现,让小错真正酿成大错。

既然打是不对的,好话说一箩筐也是不管用的,那怎么教育孩子呢?这就需要先分析一下打孩子的动机了。打孩子无非是两个动机:

1、让孩子听话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听老子的话是天经地义,不论对错,孩子不听话就该打,这种打是为了维护自身地位,无关教育。

2、为孩子好    有的家长会以帮助孩子成长、改掉毛病的理由打孩子,孩子磨蹭、撒谎、与别人争执、考试不好,都是挨打的理由,这种“帮助”简单粗暴,而且,说实话,一点帮助的作用都没有。都搞不清楚孩子为什么出现了种种状况,以为一打治百病,真是太理想化了。

养育孩子,要能给孩子一生战胜困难的勇气,打孩子却只能把恐惧深深地埋进孩子的心里,

帮助孩子,是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打孩子却教会了孩子掩盖和逃避,

爱孩子,就要成为孩子最稳固的港湾,打孩子却是在港湾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A朋友打孩子,我不能接受但可以理解,她面对的是绩效考核,考虑的是管理,但作为家长,不能把育人简单等同于种树,树长歪了,砍一砍就好,而人是有心理需求的,孩子们需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陪伴孩子一起增长面对困难的勇气的家长,而不是和困难一起羞辱、打骂孩子的家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