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屈服于大众的看法
大众都喜欢走平坦的大路,如果谁不走大路,就会被认为奇怪的人。
一则视频很搞笑,就是一个人正在巷子里行走,后面突然出现一群人,走得很快。很快就赶上这个人并超过,这一群人的中间就是这个人。
这个人正在纳闷,左看右看,怎么突然出现这么一大群人?他正在迷惑的时候,突然有人大叫一声,立马躺下,或者蹲伏,这个人一看,也不由自主地蹲下,有的干脆躺下。
然后,队伍中有人就大叫一声,这个人又起来,继续快速往前走,这群人很快就超过这个人,将这个人远远抛掷脑后,这个人顿时在风中凌乱。
一样的道理,人有从众的心理,不喜欢冒尖,都想平安无事,不想成为另类人物,不想接受异样的眼光。
从众的心理让很多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智慧,没有远见,结果一生都过得稀里糊涂的。
一般来说,盖棺定论,只有当人去世之后,才有人来评判这个人到底怎么样,耶-稣也不例外。
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和名声不好的有关系。例如,一个人的生,大概都差不多,区别在一个人的死。
有的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有的人的死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其中,让人很容易想到的就是耶-稣。
他的死亡,引起很多争议。也就是说,在所有践-踏人的一生的尊-严的行为中,最严重的就是把人挂在苦刑柱上慢慢-死-亡。
马丁-亨格尔,学者,说这种刑罚“用来处决奴-隶,象征极度的侮-辱、羞-耻、折-磨”。
一个人如果遭受这种刑-罚死-亡,他的家人,还有他的朋友都会承受社会的重-压,可能会不认他。
由于基-督死在苦刑柱上,在1世纪,谁要想成为基-督徒,就要面对被大众嘲弄的考验。
在大多数人看来,承认自己是一个被钉-死的人的门徒,是愚蠢荒谬的。
弗雷德里克-布鲁斯评论,在扫罗看来,律法指出,人被挂在木柱上,是“在上-帝面前受咒-诅的。”布鲁斯说:“耶-稣这番话显然对耶-稣适用。他既在上-帝咒诅下死去,所以根本不可能是弥赛亚。犹太的传统见解认为,上-帝的祝福会以独特的方式临到弥赛亚身上。因此,声称耶-稣是弥赛亚简直是亵渎。作这种荒谬声称的人既犯了亵-渎罪,就应当受罚”。
恩尼罗,犹太教律法师,他说:“在犹太人心目中,与弥赛亚有关的理想......并没有为耶-稣所实现。”
因此,简单说,耶-稣并不为大众所接纳是因为他没有符合当时的人的期望。
正如我们已经见到,先知以赛亚描述弥赛亚是一位未来的君王,他将会建立永久的和-平、公-平与公-义。诸如此类的圣-经预言有助于犹太人形成的若干期望。
也就是说,犹太人期望的,不是耶-稣这样的君王。
既然弥赛亚要作王统-治以色列,那么任何统-治以色列的外邦政-府在他出现时就必须放弃统-治权了,也就是说,耶-稣就不是他们的弥赛亚。
所以,很多人都选择相信,弥赛亚会在实际上领-导犹太人推-翻外邦人的政-权。
在《犹太百科全书》里说:“罗马人统-治时代的犹太人相信上-帝会兴起[弥赛亚]去打破异教-徒的枷锁和统-治一个复兴的以色列王-国。”
当时自称为弥赛亚而备受欢迎的那一类人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在历史上,除了拿撒勒人耶-稣以外,当时自称为弥赛亚的人,无一不是政-治上的革-命分子。
在《犹太知识大全》一书声称:“在第一世界,所有自称为弥赛亚的人的共同特点是召集犹太人去反-抗罗马的统-治,与耶-稣不同......当时其他的‘弥赛亚’无一例外地都是武-装政-变的煽-动者和爱-国分-子。”这种模式反映出当时的一般人的所流行的期望。
因此,当时大众的想法,绝对不能接受弥赛亚后来要受死或者受苦的观念。事实上,学者认为,在耶-稣的时代,弥赛亚会被处死的主张是犹太人所无法了解的。甚至相信耶-稣是弥赛亚的少数犹太人也没有想到耶-稣要受苦或者受害。
大众的想法就是不能理解的想法,一直得到困扰,什么困扰呢?就是他们期待的弥赛亚不是这样子的,事实上,耶-稣非但没有推-翻罗马政-府,没有作王统治以色列,反而被反杀,就是被罗马政-府所处决。
当时的大众普遍感到失望,所以就将耶-稣视为绊脚石。
我们不要屈从大众的看法。大众的看法不一定正确无误。坚持自己的想法和立-场才是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