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阅读分享:不为信教而信教,只为解脱而批判
![](https://img.haomeiwen.com/i15275632/86794f1d99642fe8.jpg)
《修行误区》是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部分,因为它拨开了我在亲近佛学路上的几团疑云。
我一直相信,众生本自具有空性,人性本善,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合适的时机里,悟到“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的。不同的只是,有的人早,有的人晚一点。
十年前,因为遭遇了非常重大的打击,我差点儿没有走过那道坎,好几次站在天桥上准备往下跳,但是终究是害怕,但是那一次我之所以能走过来,很大程度得宜于偶然遇到了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这本书。
我便从此与佛结缘。
但我始终不愿意放弃自己【无宗教信仰】的身份。对于佛学,也只是止步于念念《心经》和《金刚经》,另外,专门独自去过灵隐寺、普陀寺、寒山寺这些有名气的佛门。
对我来说,佛法就像一位看不清面孔的女子,我能感觉她很美,但是我也担心她有毒。
我的担心,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我无法接受拜师傅。我看到了很多佛门中人违背戒律的事儿,比如力天佑,早年间是杀人犯,为了躲避法网,进了寺庙修行,成为了住持,但是修行了这么多年,他都没有勇气站出来承认自己的过失,给当年伤害过的人一个交代,佛法的影响力何在?再比如密宗里被广为诟病的明妃,我觉得一个修行之人,天天念着“色即是空”,但是还要使用这种方式来修行,实在太荒唐,更别提很多高僧,打着修行的名义,性侵女弟子的事儿层出不穷了。
但是这个部分介绍了金刚上师的几个特征,并且提到不是非得要见到上师真人才行,我瞬间就放下了执念。
我没有甄别真假上师的能耐,所以如果真的决定修行,那大可以选择一位已经圆寂的修行人,作为自己学佛路上的引路人。
其次,我不理解皈依的必要性。
在我的概念里,皈依即是出家。如果学佛是为了更好在人世经历中得到解脱,那么为什么非得要选择遁入空门。我一直坚信,这红尘俗世,就是最好的了悟场所,如果没有了每一天的经历,我们都体会不到痛苦与欢乐,那么如何能有机会去证悟?
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我对出家人的生活,太不了解了,以至于我有疑惑。
我理解的“出家”,应该叫做闭关。就像书里所说,我们活着的终极意义,是找到解脱之道,挣脱生生世世的因果轮回。如果真是这样,那我能接受闭关修行了。
红尘里,我们通过观察和体悟苦乐,了悟解脱法门;闭关中,我们通过内观和冥想,来发现本自空性。而出家,应该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方式了。
这些方式,应该都没有优劣之分,就看时候是否到了。
比如你让我现在剃度出家为尼,我是一万个不愿意的。这红尘多美好多温暖。
我连续工作了一个星期,累得只想要睡它个天昏地暗,这不,这个周六早晨我一觉睡到了九点,其次洗漱的时候,就发现妈妈已经把早餐煮好,带着我儿子在玩儿了,多幸福,我怎么舍得放下?
最近看上了蔻驰家的一款新包包,虽然价格够我再报一年写作营了,可是包包那复古的气质,严肃却不失活泼的版型,以及功能上的实用性,让我完全没有办法抗拒啊。
说到底,我还是很贪恋红尘里的这些小确幸的。佛说,凡事不必强求,缘起惜缘,缘灭随风,我觉得叫我出家,缘分未到。
再比如你看87版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41岁被查处乳腺癌晚期,她拒绝治疗,反而选择了爱慕已久的佛门,剃度出家,三个多月后,离世。还比如大家熟知的弘一法师,也是人生走到半途,选择出家。
我相信他们都不是故意而为之,而是经历了很多事情,走到这一步,发现了红尘中很多的贪恋,其实都没有太多的意义,应该抓紧这个肉身有限的时间,更加接近了悟真想。
所以,无论在家,还是出家,或者闭关修行,看似都是个人的选择,其实不是,背后都是因缘和合。而且,这些现象,也不是简单的“好与坏”可以粗暴地评价的。
我如今再理解皈依,觉得它是一种深信佛法的状态。无论表面上我们的选择是什么,皈依都可以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