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93:如何应对“不想要的想法”?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有一天你穿了一件特别奇怪的衣服出门,走在路上,你特别害怕别人给你投来异样的目光,可是你越害怕,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看你。比如说你不喜欢某人,非常不想看到他,但是你看到他的概率就会高会多。比如说你新买了辆红色的X车,你开在路上,之前你一直认为在马路上开这款车的人很少,但是这天你发现怎么会碰到这么多红色的X车呢?
哈哈,为什么也不想看到的事情越会发生呢?
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实验,叫白熊实验。白熊实验是心理学界非常经典的一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参与实验的人被单独隔离在一个实验室里,坐在一张有麦克风和呼叫铃的桌子前面。在第一个五分钟里,实验人员要求大家随便说自己心里想到的任何东西;在第二个五分钟里,实验员提出要求,让他们不要想白熊,如果有人想了白熊就按铃铛。结果是,平均每个人都在五分钟内按了6次铃铛。但是也的确有人能够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不去想白熊。但是紧接着第三个五分钟,实验人员要求大家想白熊。这些在第二个五种分钟压抑自己不去想白熊的人,在第三个五分钟时候脑子全都被白熊占领了,其中有一个人竟然按了16次铃铛。这就是白熊实验中所表现出来的困境:你越不想要的东西,反而越会占据你的思想,你试图赶走的念头,可能会以更加强烈的方式回到你的脑海中。
这里体现出的就是强迫性思维。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你的朋友为了安慰你,可能会告诉你:不要再想这个件事儿了,过去就过去了。遇到烦心事儿要么强迫自己别去想它,或者去做点其他的事情分散下注意力就好了。真的能起到作用吗?事实是:NO。
比如强迫自己不去想这件事儿,属于思维压抑。压抑自己不喜欢的想法,是要付出代价的,最明显的代价就是强烈的反弹。比如一个戒烟的人在完全戒烟之后,如果恰好有人给了它一支烟,勾起了他的烟瘾,这个人就很容易报复性地复吸,甚至抽得更多。就像马克吐温说过:戒烟这件事儿太容易了,我已经戒过了1000次了。
那如果像马薇薇说的那样: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哈哈),干脆无视那个白熊好了,就会陷入另外一个误区:自我分心。比如拖延症。拖延症就是我们希望避免一项难的工作或者项目或者事情的时候,自己无视他所造成了。
这时候,我们遇到的麻烦就像一个沼泽地一样,越是挣扎陷得越深。
那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来看看白熊实验的下半场。因为压抑白熊的想法会导致后来更多得想起白熊,这种压抑反弹的情况很不理想,实验人员就做了一些其他的改造。一开始,人们都被要求不许想白熊,五分钟后又都被要求想白熊,这个和之前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这两个环节中,有一组人的房间投射在墙壁上的画面没有改变,都是教室的场景,而另一组人在被要求想白熊这个阶段,投射在墙壁上的画面从教室场景变成了家用电器。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化,实验结果却非常惊人。哪些在墙壁画面保持不变的房间里的人,和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是一样的,出现了明显的反弹,更容易想起白熊,而那些在墙壁画面改变了的房间里的人,却没有出现反弹迹象。这就证明了,环境的变化,哪怕只是变换一下背景PPT,都能够有效缓解我们的压抑状态。
也就是说,为了应对自己的强迫性思维,你可以选择改变周围的环境来进行调节。但问题是很多情况下,即使离开了现在的环境,情况得到了好转,但是一旦回到这个环境,可能还会回到老样子。这时候就要考虑内在精神调节了。这种内在精神调节方法简称以毒攻毒法。比如有人怕狗,心里学家就在他放松身心之后,鼓励他在脑海中想象一只狗,等他适应了,就带她去见一只真的狗,甚至鼓励患者抚摸狗的头,这种方法反而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总结一下,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想要的想法”,这时候思维压抑和自我分心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尝试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以毒攻毒的方式来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