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时候,虽然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拱璧,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在本章,老子依旧讲“道”的好处,每个人都是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而尊重他人也是大道的德性,因为大道尊重世间的万物万事。虽然有时候,尊重只是讲客气的一种形式,但是,更多的时候,尊重表示出一种信任的情感,是对他人的一种鼓励与肯定,具有无穷的力量。
老子认为,道隐于万物之内,主导着万物由生到灭的过程,清静无为的“道”,不但是善良之人的法宝,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须保有它。所以有人认为,这一章的新意就在于指出世人在“道”面前应该一律平等。“道”保护善人,但也不抛弃不善人,它有求必应,有过必除。这是“道”的可贵之处。 老子在这里给人们包括有罪之人提供了新的出路,还是很有意义的。“道”并不仅仅是为善良之人所领悟,不善人并不被道所抛弃,只要他们一心向道,深切体会“道”的精髓要义,即使有罪过也是可以免除的。
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底层密码中一直有这样一个认知,即人之初,性本善。这也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文化基础。给予恶人他应得的东西,就是奉行大道德性的作为,即使他是坏得不可救药的人,也不应该剥夺他应该拥有的东西。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的道理。换句话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东西,垃圾也有用处,关键是要有一个肯思考,关注生活的大脑。即按照道的原则做事,放下自己的私利,大家才能都幸福,我为人人,人人才能为我。人的恶在现实中是很多体现的,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传播道(善良的传播体系)“美言可以市尊”,遵行道“美行可以加人”,人生就会提升改变,“故为天下贵”。这大概也是我为什么坚持读道德经的意义所在。或许当年的那些穿西服的和围头巾的深刻理解此道,遵循此道,就不会出现当年的911了。
有病吃假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201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