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从黄帝兴起到西周覆灭之历史

(三十四)后羿射日、伯益穿井

2015-12-15  本文已影响51人  王威

6、后羿射日

天下十个太阳消失了么?

依旧还高挂于天空。

民众祈盼的雨水下来么?

没有,滴落于土壤中,唯有汗水,而这汗水也行将枯竭了。

等待的人群陷入绝望之中。

站立在人群的前头帝尧,忧心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在天灾之前,人力有如而穷。

即便是掌有人间权柄最为贵重的君主,也在老天爷的威压下,也只能体认自己的渺小了。

女丑已死,民众现在都指望着他。

他又能指望谁呢?

帝尧自问,我是谁。

我是黄帝王朝的第六任君主啊。

这时候,帝尧会想起黄帝王朝历朝以来,对付各种各样天灾的教训。

这时候,帝尧会想起第三任君主帝颛顼当年是怎么对付大洪水,怎么引领民众,并让民众信任自己,那就是——

展示人间君主强而有力的形象,挑战给苍生带来无尽苦难的老天爷。

拼了。帝尧下令身旁射正(国防部长兼强弓兵团总司令)羿和他的部队,拉开手上之强弓。

无数支利箭有如飞蝗一样,射向了天空。[1]

奇迹出现了。天空中并立的太阳,消失了九个。

只剩下一个太阳了。[2]

大旱虽然依旧,可是民众欢呼声传遍了整座高山。

人们再次找到生存下去的信念——九个太阳都被射落了,大旱应该也会过去的。

而帝尧的威信也因此空前高涨。羿也成为人民心中的大英雄。

当然,射日之后,大家都会琢磨为什么天空会同时出现十个太阳这种怪事。

在黄帝王朝,大家根据古老的传说,都知道太阳本来是住在东方的汤谷的扶桑神树上。

现在,出现了新情况了,观念得更新了。

恩,看来汤谷里头住的不只一个太阳,而是十个,他们本来是照着着规矩轮流值班,每天经由神鸟“三足乌”的托举,一个太阳出来,一个太阳就回去。

他们既然不照着规矩来,人类也不用跟他们客气,射落他们是应该的。

总之,中国人对民间宗教的典型态度就是这样——

神灵也要守规矩,守规矩了,我们就信你。你不守规矩了,我们也不用跟你客气,给你面子,直接把你射下来就完事。[3]

大旱给人民生存带来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缺水。

帝尧之所以定都平阳,乃在于平阳地临汾水(所以现在平阳就叫做临汾)。

旱情严重的时候,汾水断流了。缺了水的庄稼,就没有了收成,没有了收成,再要养活汹涌而来的难民,就成了无解的难题。

因此上,在女巫女丑求雨失败之后,帝尧应对旱灾第一步即是寻找水源。

这时候,黄帝王朝立国之初研发出来的高科技“穿井”,提上了议事日程。[4]

这种「穿井」的挖掘,大多选在“地下水源丰富”的地质里。

利用人工,向下挖土掘坑,开凿出一个深约七、八米的「锅壶形水坑」。

周围再以木桩打入土中,作为水井墙壁,以防止土石坍方。[5]

应该说,凿井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一场巨大的“生活革命”。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约6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水井的雏形。

凿井技术的出现,民众再也不用四处逐「水源」而居,摆脱了对江、河、湖、泊、泉等水源的依赖,可依自己的意愿,往内陆活动、定居;

这就为农业聚落形成创造了条件。

19世纪末,在华北的一位西方传教士曾写道:

“水井确乎是中国乡村外部装备的一个重要特征。”[6]

直到今天,北方村庄内外分布着数量不等的水井,用于解决生产与生活用水,尤自是北方乡村社会的一大特色。

当然,每一场革命的主持者往往在最初并没有意识到革命的意义。

凿井技术专利持有人黄帝也是一样的。

因为黄帝最初定都涿鹿,是块大平原,地下水位低,凿井容易。再加上周边水源有的是,是以这项科技,属于可有可无。

到了帝颛顼时代,是个大洪水时代,人民不缺少水,只恨水太多了。

帝喾时代,定都于亳,伊水、洛水环绕,也没有缺水的问题。

17.穿井技术

现在,帝尧重新发现了“穿井”技术,要在大旱之年,要在首都平阳大规模运用。

这是好事,但是问题也来了。

平阳位处于黄土高原,这种地方是最不适合穿井的,有的地方,掘井数十尺仍未见地下水源。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电影叫做《老井》,张艺谋主演的,他本人凭此片在连续在东京电影节、金鸡奖和百花奖拿下3个影帝,很是风光。

(推荐一下,当年看这个片子,真是看的热泪盈眶啊,只有一个感受——中国人,太难了。这个感受,也是支撑我讲这本族天下写完的动力,这本书真他妈的太浪费时间了。)

这个片子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

黄土高原的老井村祖祖辈辈打不出一眼井,为了打出一个井,男主角的父亲被炸死在井下。

老年人把打井的希望寄托在年青人身上。于是男主角把全部精力都投在打井上,在省水利局孙总工程师的推荐下,男主角参加了县办水文地质学习班。

学成归来,,老井村历史上第一口以科学方法测定的井位终于破土动工。在全村人日夜奋战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塌方事故,又有人牺牲了。

历经磨难,井,终于出水了。

村民们集资刻了一块石碑,石碑上镌刻着“千古流芳”和《老井村打井史碑记》。刻上了老井村几百年来为打井而死去的一长串祖辈的名字。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在帝尧时代,要在黄土高原上挖出几眼冒水的井,是可能的。

但是大规模的运用穿井技术,是不可能的。黄土高原不好对付啊。

到了大禹时代末期,大禹在治理大洪水之后,又出现了长达八年的大旱。

这时候,他的一位臣子伯益,在黄帝王朝历代对穿井技术的重视这一基础上,再次完善这项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堪称科技含量最高的“穿井”技术,才大致解决了大旱之年的饮水问题。

是以后人将“穿井”这一专利由黄帝、尧、伯益三人分享。

中国人自此进入了围井而居的时代。

今天,中国人把城市称为市井,把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称为市井文化、市井文明,把井看做为家,把远离家乡叫做“背井离乡”,典故即出于此。

帝尧之大规模普及“穿井”技术,想藉此解决大旱问题,属于典型的临时抱佛脚,而向来临时抱佛脚,只能越抱越是心慌。

当民众在“穿井”上人力物力投入越多,而成效却是那么的少,对于帝尧的不信任感就更加强烈了。

同时,帝尧还要应付的第二个问题,要命的大问题——外来难民汹涌而至。

这些难民都有自己独到的族群意识、文化历史、语言风俗,如果是太平世界,要和本地人融合并很好的相处,花上漫长的时间,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在大旱之年,以黄帝王朝有限的食物储备,各大族之间的明争暗斗,要应付这一局面,就太难了。

这里不妨先和大家讲个笑话:

有一个人,姑且称之为甲,来到一座小岛上。小岛上世代居住着的一个人,姑且称之为乙。

甲在这座小岛上定居了下来,闲下来一挖,挖出了个大宝藏。

甲心想——

要是乙不存在就好了,这么好的大宝藏就可以独有了。乙真笨,在岛上那么多年,居然没发现这座大宝藏,我现在挖出来,居然要分他一份,真是好不甘心啊。

乙心想——

要是甲不来小岛就好了,这么好的大宝藏就可以独有了。没有甲,以后这个大宝藏总归是要背我发现,现在他挖了出来,没办法,只好分他一分,真是好不甘心啊。

在这个故事中,甲乙双方都知道,宝藏肯定是分的,可是这个大宝藏该怎么分配,就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两方平分,相安无事,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然而现实的情况,则大谬不然。

如果以小岛视之为今天之台湾岛,则我们不难发觉——

今天台湾一切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什么所谓的统独之争,所谓国民党与民进党之争,其实归根到底,乃是外省籍(外来移民)与本省籍(原住民)之争。

外省籍认为,台湾之所以有今日,乃在于他们带来先进科技制度。

本省籍认为,没有台湾这块地,外省籍连落脚之地都没有,因此原住民应该得到更多。

台湾的问题,是不是特例呢?不是。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时代,只要有移民,就会有移民问题。就会有外来移民和原住民因分配资源进而争斗的问题。

要解决这种问题,勉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分蛋糕理论。外来移民和原住民不应该为如果公平的分蛋糕而烦恼,而是大家一起努力先把蛋糕做大了再说。

如果蛋糕一直就是原来那么大,再怎么分,谁都觉得不公平。蛋糕大了,大到超越原来蛋糕的三四倍,乃至于十倍百倍,再怎么分,多少都能分到比原来更大的一块。

因此,帝尧时代遇到外来移民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蛋糕做大。

但是且慢,帝尧没办法把蛋糕做大,更要命的是,在大旱之年,这块蛋糕还变小,小的即便再怎么公平分配,几乎所有族群,无论是外来移民还是原住民都不能接受。

[1]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

[2]这就是民间传说的后羿射日的故事,其实帝尧时代的羿和夏王朝时代后羿实是两人,后人混为一谈了。

不过据学者考证,羿所射之十日,可能是羲和一族所生之十日族。

据《山海经》记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

可知在黄帝王朝,十日族是一个颇为显赫之大族。他们可能借助大旱,起兵挑战帝尧之威权,被帝尧派遣羿一一扑杀之,该族大败之后,十个支脉仅仅剩下一个支脉。

此说也颇能自圆其说。

笔者只能择一而从,此处还是采传统之说法——十日并出乃是天文异象。

[3]“汤谷上有扶木, 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 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

屈原《楚辞?天问》王逸注曰:“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皆死,堕其羽翼。”

[4]黄帝「穿井」——《周书》

黄帝见百物,始「穿井」——《世本》

[5]距今五千多年前,浙江余姚的「河姆度文化」,就发现,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古井”;尔后,在江苏「良渚文化」的遗址中,也有类似的水井发现。

[6][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