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你开始了吗?

2021-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兰海2021

     2017版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那么,什么是思辨性阅读呢?思辨性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阅读的目的与诉求不同,方式与结果自然也不一样。有的阅读是为了消遣取乐,或者满足个人趣味,这样的阅读强调个体的兴趣,自由度大,个体差异也大,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主要就是针对这种阅读讲的。

     思辨性阅读则不同。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知,或者为了解决问题,个人的好恶与体验都要退居其次,阅读的准确性、明晰性与合理性,则成了判断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当然,思辨性阅读并不排斥个体的感受与个人的趣味,但在承认“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同时,更要追求“最哈姆雷特”(赖瑞云《多元解读与文本中心》)的理解。这就要求读者的思维始终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分析与论证,审慎地权衡与判断。思辨性阅读,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用武之地,我们也不妨将它称为批判性阅读。

    文本是思辨性阅读的根基。美国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了文本解读的两条路径,一是直面文本,一切关于文本的断言与结论,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另一种则是通过文本与作者、读者或者环境的“关系”来间接地解释作品。比如作家,作家是作品的生产者,借钱钟书式的幽默来表达,研究母鸡也能认识鸡蛋。但事实上,母鸡不等于鸡蛋。种种原因,譬如环境的压力,或者自我秉性的影响,或者风格的追求,都会让作家的创作动机在作品中发生“变形”,因此,研究作家并不一定能达成关于作品的真知。

     尊重文本,知易行难。文本似迷宫,其意蕴与逻辑并不会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是隐藏在文本之中,等着读者去挖掘。迷宫里歧路纵横,浮云蔽日,走着走着,恐怕连自己都会走丢。干扰我们的因素很多,语言自身就是其中之一。语言是桥梁,是工具,这个道理人所共知;但语言又常常成为沟通与理解的障碍,成为横亘在我们与文本之间的一堵墙。

     我们倡导思辨性阅读也是在倡导批判性思维,倡导质疑和反思。就学生学习的能力而言,“思辨”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时能讲究层次,明白有力。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提出:“思辨性阅读,就是要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含量,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弘扬庄严、深刻而又充满活力的人类理性精神。”作家狄马先生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是完成了最重要的部分。”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辨阅读。

     比如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存在众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也有着不符合史书的现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读这篇文章呢?

    《易水歌》两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学生在这样的诗句诵读中联想到“图穷匕首见”的成语。当我们在课堂上提出文中有哪些与史实自相矛盾的地方时,就有学生提出在秦王面前,能否带剑上堂的问题。抓住这一契机,老师用PPT展示如下材料供学生思考讨论: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史记 刺客列传》)

学生根据史实,经过讨论,分析如下:

  (1)既然秦王在大殿上有如此严格的规定,唐雎是不可能佩剑晋见秦王的。

  (2)也有个别的学生提出,古代人衣服宽松,唐雎可以将剑藏于身上某处,这时突然亮出剑来,使得秦王吓得不轻。如同荆轲藏匕首于地图中一样。

(3)但多数学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认为如果这样的话,违背秦王的意旨带剑上殿,秦王最后对他的话就绝不会是“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既然是私藏兵器入内,唐雎的下场就一定如同荆轲。

   在同学们的质疑声中,老师补充说,本文的那个秦王,正是几年前在“荆轲刺秦王”事件中大难不死的秦王嬴政。秦王对自己的臣子尚且严加防范,对于别国使者,不能随身携带武器上殿晋见,也是肯定的。更何况这是图穷匕见事件后不久,唐雎如何能够做到“挺剑而起”,这“剑”又从何处来的呢?

  可见,我们可以歌颂不畏强暴的英雄,但却要通过思辨性阅读让学生在质疑中明白所发生的事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构故事,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既然“挺剑而起”不符合史实,那么唐雎到底存不存在呢?历史上确有唐雎其人,但仔细研究起来,在《战国策》中的唐雎还真存在矛盾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能对唐雎有一个整体了解,老师同样出示关于唐雎的几个记载,结合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就觉得唐雎此人不可思议。他第一次出场时其实已经九十余岁了,到第三次出场已经是百岁老人,到我们课文再出场时已一百三十多岁了。所以从年龄上推断,唐雎使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通过思辨性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联系与区别中质疑,使人的思想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答案之中,也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的结果。这正是思辨性阅读所期待的。

  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并非简单地去否定什么,而是想通过思辨性阅读所获知的新的判断,去进行理性的推论,从而达成思辨性阅读的目标。对本文质疑并不是否定作品中唐雎这个形象,而是通过对文章细节的质疑为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提供更多的思维含量。这也许就是思辨性阅读的意义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