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那些“段子”
1.第五章第7节: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读这些古老的文字,竟能感觉到其中的兴趣盎然,穿越时空几千年,犹可以想见当时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之间读书聊天的快乐,那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啊?真是令人浮想联翩。《论语》中都是学生们对老师的回忆,那么记述这一段的那位学生在讲述时一定是当作一个笑话讲的,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个绝佳的段子。子路的率性天真,孔子的幽默,都在这个段子中有活脱脱的表现。话说有一天,孔子他老人家可能想到自己曾经的周游列国,周游列国时曾经的那些冷遇,曾经遇到的那些个只知道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国君们,不禁发感慨说:大道不行于天下,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我呆腻了,要乘一叶扁舟出海远游。我的这些学生当中,能够死心踏地义无反顾地跟着我的,恐怕只有子路了。这话碰巧被子路听到了,子路不禁心花怒放,原来自己在老师的心中竟有如此高的地位。正想着要向同学们炫耀。哪知孔子接着又说了一句话:子路之所以这样傻傻地跟着我,那是因为子路和我一样有着匹夫之勇,甚至比我还厉害,在现在的社会里,真是没什么用啊。设想子路听完老师的这句话,肯定不会喜了。以子路的直脾气,说不定还要和孔子顶两句:老师,你说话别大喘气好不好?让我白高兴一场,我还以为你是在夸我呢,没想到你是在说我没有用处啊。唉,老师,我可是真伤心啊。到这时候,别的同学是该哈哈大笑了。孔子在这一片笑声中一定是感觉深深地寂寞的,但看着这一群“颜色”各别的学生,心中除了深深的寂寞之外,也应该有些许的安慰吧,毕竟,有了他们的陪伴,自己是不孤独的。
《论语》中的那些“段子”2.第五章第11节: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话说有一天,子贡对老师说:老师,您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就是这样做的。那些我不愿意别人强加到我头上的事,我也一定不会强加到别人头上。子贡说话这句话,一定是在等着老师表扬自己几句。哪想到,老师不但没表扬他,还直接把他否定了。孔子说:子贡,你别在这吹牛了。这句话所说的境界,你是达不到的。不难想象,子贡听完,一定是满脸通红的离开的。这孔老夫子未免也太狠了,竟不给人留一点面子。但这也可能就是孔子的可贵之处,心思坦荡,想说就说,不拐弯抹角的。看来,这每一个学生,孔子都是深深了解的。子贡在鲁国,官做不小,在做官的时候,也做了许多孔子认为不对的事,孔子也说过他,但他好像没有听从孔子的建议。孔子对子贡一定是有所失望的,认为子贡的从政没有贯彻从自己这里学到的思想。所以当子贡在他面前吹牛,他就毫不给面子地一针见血了。
子贡这个人很有意思,他一定是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觉得自己学识不错,在鲁国的地位也很高,所以他常想从老师那里得到认可。所以他常常问孔子自己怎么样,但每一次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比如5.4,子贡就问孔子:老师,你觉得我怎么样呢?孔子说:你就是一个有用的东西罢了。子贡不甘心,又问,那是什么东西呢?孔子说:是一个瑚琏。这个瑚琏到底是什么,不清楚。但把子贡说成只是一个东西,这样的评价肯定不是子贡想要的。又如5.9,这一次是孔子主动问子贡,说,子贡,你觉得你和颜回比,谁更优秀一点呢?我想,子贡在心里一定觉得自己是比颜回强的,颜回穷的一干二净,又是平民一个,怎么能和自己比呢?但子贡知道老师最喜欢颜回,所以还是谦虚了一下,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他是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子贡之所以谦虚,其实是想让孔子夸自己几句,结果呢?孔子一点也没有夸他,反而顺着他的话说,你是不如颜回的,我和你都不如颜回啊。
《论语》中的那些“段子”3.第六章第28节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大厌之。
话说有一天,孔子带着一帮学生到达了卫国。卫国有一个美女,是国君的夫人。掌握着卫国的实权。这个人既美且淫。但孔子如果要想在卫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就一定要去拜见这个女人。这可是孔子不止一次告诫学生们万万不可做的事情啊。想来孔子定是悬想再三,还是决定去见一见这个女子。但又不能带着学生们一起去,只能自己先去看看,看看有没有可能在卫国实行自己的仁道。所以孔子肯定是偷偷地一个人去见南子的。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啊。再说了,见南子这件事,即使孔子自己不说,南子岂能不说?因为孔子在当时多多少少也算是一个名人,南子也很想见见这个一肚子学问的人。现在孔子自己送上门来了,岂有不大大的宣传一下的道理?总之,孔子和南子见面这件事在某一天传到了子路的耳朵里了。这下子路可气大了,老师太不像话了,整天告诫我们“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自己却偷偷地跑去和一个淫荡的女人见面。性格直得不能再直的子路实在忍不住了,就去找孔子,要老师给个交待。孔子被子路这一问,也闹了个大红脸,只得说我去见南子是为了宣传仁道,并不是去啥啥的。那子路说了,你既然是去传道的,那为什么不带着我们去了?这下孔子没法回答了,只有赌咒发誓:如果我说的是假话,就让老天也讨厌我,就让老天也讨厌我。可怜的孔子,想是也急了,一连说了两遍“天厌之”。想像起来,孔子的学生们在回忆老师的这一件糗事时,想到老师的窘态,也乐不可支的。那种亦师亦友的氛围,其时肯定已不再了。留给学生们的,只有一片怅然而已。
第17章第5节话说有一天,孔子又做了一件让子路不高兴的事。鲁国有一个当权者叫公山弗扰,他占据费邑发动叛乱。派人来请孔子,孔子打算应召。子路听说后就不高兴了。说,你没地方去就算了,怎么能去公山那样的人的地方呢?太不自重了吧?子路真是个直性的,在所有的学生中,大概也只有子路敢于在老师面前喜怒形于色了。但可惜的是,子路有时猜不透老师的心思。这肯定也是孔子觉得遗憾的地方。孔子就对子路说,公山找我去,肯定不是让我去白白吃饭的,肯定要让我帮他处理政事,如果他要让我处理政事,我就可以实施我的“道”了。这样做,难道不强于让他自己作乱吗?孔子的一片苦心,也真是不容易啊。
在第17章第7节,子路又对孔子的行为不满了。情况和第5节的相似。子路真是对老师一片真心啊。敢于批评老师。别的学生如果看到老师做了一件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或者是于理不合的事,大概只会在心里犯嘀咕,不太敢直接找老师问。只有子路敢。子路之直,由此可见也。但子路又是一个不太爱学习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子路大概不太喜欢纯理论的东西,更喜欢在实践中学习吧。所以孔子批评子路不爱学习。在第17章的第8节,孔子对子路有一番语重心长的教导,让子路一定要好学。孔子在教导子路之前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居,吾语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子路,你坐下,我慢慢对你说。这就好像今天的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单独辅导一样。我们可以想见,子路是很少有耐心听孔子的长篇大论的。孔子这次把子路抓到了,让他坐好,要好好教育他一番。可能是因为子路老是对孔子的行为发表不同意见,老是当面顶撞老师,孔子觉得要让他好好反思一下了。子路是不是会在孔子的办公室里低头认错呢?就不行而知了。我想也不一定。说不定听着听着,就会和孔子唱反调,以子路的个性,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论语》中的那些“段子”4.第七章第4节: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在感叹自己的衰老,这可以理解。但孔子为什么把自己的衰老和不再梦见周公联系在一起呢?甚至说成是因果关系呢?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因为我衰老的太厉害了,所以我很久不能梦见周公了。以此再做一个推断,孔子在年轻的时候是经常梦见周公的。我们都知道,周公是孔子的偶像,是孔子的理想,是孔子一生当中念念不能忘的人。他年轻时经常梦见自己的偶像,代表着孔子实现自己理想的执着力。但时日一天天过去,自己的那一套关于“仁”的学说,竟没有一国能够实行。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转眼之间,孔子发现自己老了,也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那即是说,孔子好久没有去想自己的那一套学说了。这代表着理想的破灭,更代表着对现实的失望。现实已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了,那我还在梦里去见周公做什么呢?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心中一定是悲苦的,为了理想的破灭,为了现实的残酷。可以说,孔子的梦是沉重的。而另一个人的梦却是轻盈的,那个人就是庄子。庄子只梦到蝴蝶,梦到花丛。想来,还是庄子活得自在。梦周公还是梦蝴蝶,是由不同的心决定的。
5.第七章第11节
话说有一天,孔子和学生们在聊天。孔子对自己最喜欢的颜回说:国君起用我就认真地做,国君不用我,我就把自己的才能藏起来。我们这些人当中,大概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一点吧。这明显是孔子在向颜回表达自己的喜欢之情。估计别的同学听了,心中都不是滋味。子路就是其中之一。子路性直,忍不住,就问老师:老师,如果国君要你带领军队打仗,你会带谁去呢?言下之意是说,老师你别只夸颜回,他只是学习好罢了,手无缚鸡之力,又不能打仗。在我们的时代,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哪能不打仗呢?如果要打仗,您老人家还得依靠我子路吧?哪想孔子并不买子路的账,反而明里暗里地把子路教育了一顿。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就是说,子路啊,像你这样的只会斗勇发狠,从不知道害怕的人,虽然你自己死而无悔,但我是不会跟着你一块去死的。如果要行军打仗,我一定会找一个知道害怕,遇事用脑子好好谋划的人一起去带兵打仗。不知子路听了老师的一段话后,会如何表现,恐怕只会灰溜溜地离开吧。2016.3.18
《论语》中的那些“段子”6.第13章第3节:孔子与子路的互相调侃
话说有一天,子路问孔子说:老师啊,如果卫国的国君正等着你去给他治理国家呢,你首先做什么呢?孔子说:一定要先正名吧?子路就笑了,说,如果是这样,那老师您就太迂腐了(子之迂也)。这个名有什么好正的呢?孔子听子路说自己“迂”,就不客气地说,子路,你小子真粗野啊。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那些事,一定是不要随便发表看法的。然后就说了一大通的话来教育子路。
从这一段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和孔子之间的关系是很随和的。子路敢说孔子“迂”,孔子也毫不客气地骂子路“野”。他师徒的日常生活应该是充满情趣的。子路知道老师一生崇尚礼,重视名。但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子路觉得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还从这些早已被人不屑的地方出发,那要治理好国家还不知要等到哪个猴年马月呢?所以不客气地说老师“迂”。孔子对理想的执着力是子路所难以理解的,孔子也深知子路这个人文不足而野有余,所以经常地教训子路,这次更不是客气地骂了这小子。设想这师徒二人当时一定是面带笑容进行这场对话的。真正的亦师亦友的境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吧。3.25
7.第13章第14节:政和事的区别
现代汉语里,“政事”是一个词。从论语的这一节里,可知在古代这是两个词,意思是不一样的。话说有一天,冉有下班回来很晚,孔子就问:什么回来的这样晚呢?冉有回答:有政。孔子说:不是政,是“事”吧。如果有“政”,虽然我现在不管理国家了,但时如果有“政”,我也是应该知道的,我现在怎么能不知道呢?由此可以推知,“政”在孔子的时代应该是指国家中发生的大事,发生这些大事的时候,国家是应该通知各个大夫的。而“事”,是指一般的琐事。古文之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8.第17章第4节:孔子也有说错话的时候。
话说有一天,孔子来到一个小城,这个小城叫武城。他的学生子游在这里为官。并且一直用从老师那里学到的“道”来治理这个地方。老师来了,学生焉能不接待?子游就带着孔子在小城里转转。在闲逛的时候,孔子听到了“弦歌之声”,孔子就笑了,并且是“莞尔而笑”,带有既惊且奇的表情,且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子游啊,这样一个小地方,你还礼乐来治理,有点小题大做了吧?看来,孔子从心眼里就没的看上武城这个小地方。所以觉得这样的小地方用这样高雅的乐曲,实是不相配也。觉得这样的小地方是配不上自己的“大道”的。子游听了,心想老师今天怎么了?竟说出了和自己平时对学生的教导完全相反的话,于是问到:我过去在您那学习的时候,听您说过,君子学了道就会对别人仁爱,小人学了道就更容易管理。所以我才在这里实行“道”的啊。孔子听了之后,脸上肯定发红,觉得自己说错话了。但孔子是谁啊?大圣人,知道自己错了之后,立刻就改了。并且借此又给学生们上了一课。孔子对身边一起游玩的学生们说:同学们,子游刚才说的话你们听到了吗?他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不对的。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你们一定不要当真啊。
9.第19章第20节: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的这句话应该是有其切身体会的。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为纣说话的。子贡在鲁为官,在论语中被孔子批评就有几次,以此推想,平时肯定听到很多对自己的批评。有的是对的,有的也可能是不对的。但又无处诉说。所以说了这句话。说君子是很讨厌处在最下的位置的,你处在最下的位置,什么样的污水都可以泼到你的身上,你是没有办法躲避的,因为你身处“下流”。在这里,子贡的境界就远不如老子了。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可以包涵万物,包括美,也包括恶。而子贡的口中的“君子”是不愿意接纳“恶”的。不愿意接纳“恶”,其容就不够大。其容不够大,就不会有大的境界。一个人说的话反映他的思想,也示现着他的境界。言不可不慎也。
《论语》中的那些“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