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想法

你的情绪发泄何处~踢猫效应

2019-04-17  本文已影响35人  心罗奇布

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

是自我调节?还是找人、找物发泄?

还是喝闷酒?还是去超市捏方便面?还是打电话倾诉?

总之,每个人都会找到合适自己的调节方式。

不良的情绪人人都会有,主要是觉察你是怎么被“传染”的?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踢猫效应”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该如何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如何摆脱“踢猫效应”的轮回?

1.名词&解释

“踢猫效应”指的是对待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从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典型的负面情绪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境,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就像金字塔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个人,则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在单位里面,有人经常会说:这是上面给的压力,我也没有办法。于是压力一级一级往下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负面情绪也是如此传递下来的。因为情绪是一种能量,它要在流动中找出口。

还有在领导面前挨了批评,回到科室就会找属下的毛病,下属挨了训,回到家里就会对伴侣或孩子发脾气,这些都属于负面情绪传递的连锁反应。

2.案例&故事

踢猫现象:老张在单位里面被老板训了一顿,心情极为不好,他回办公室把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小王又说了一顿,小王心里很委屈,见到男朋友以后,就开始埋怨、指责,弄的男朋友手足无措,约会后很不开心。回到家里,就把自己养的猫给踢了一脚。猫是无论如何想不通,为何自己会平白无故的挨了一脚。

保洁员和流浪儿:曾经在网上传播的一段视频,记录了在郑州火车站,一位男保洁员动手打了一个11岁的流浪少年。因为流浪少年捡了候车室里的矿泉水瓶——这本是保洁员计划内的额外收入来源。

由此可见,在面临生存压力时,容易导致人们情绪不稳,处理问题容易过激,不自知的就站到“踢猫”的队伍,这个案例里的保洁员动手打流浪儿,显然就是通过欺负弱小来转移压抑的愤怒。

欺负人的阿Q:我还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被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欺负后,他也不是省油的灯,专门找比自己羸弱的人欺负。比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气愤不过,就去捏小尼姑的脸蛋,满脸意淫,还恬不知耻的说:别人动的,我为什么动不得?偷了静修庵的萝卜,对着老尼姑的质问,还强词夺理……这是典型的将不满通过比自己更弱的人发泄出来。于是才有了鲁迅说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3.启发&领悟

一个人的负面情绪一定是有理由的,不是无缘无故的表现出来。

当你能体会到对方的状态时,你才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共情对方,理解对方,从而化解负面情绪。

针对个人的建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心情不好时,学会转移注意力,关注自己的呼吸,将注意力从不良的情绪中转移到呼吸上,通过觉知呼吸,体会内心的平静。其次,如果遇到他人朝自己发脾气,尝试去体会一下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这样就会终止“踢猫效应”。

针对职场的建议:不要把员工的负面情绪当成禁区,允许表达和倾听,做好管理负面情绪的训练;建立情绪预警机制,关注负面情绪的员工,采取必要措施干预;学会应对职场中常见的三种情绪:愤怒、恐惧、悲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