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的学习方法——专家型学习法
学习的时候,做了笔记、画了思维导图,却没有明显效果,为啥呢?为啥努力学习却没什么用呢?放下书后发现什么也没有记下来;或者虽然记住了,在用的时候还是不能游刃有余
之前我们的文章说了,要归责于碎片化阅读,归责于大脑的发散模式,但是这只是第一个步骤,进行深入思考就是第一节台阶,要想进阶,我们还需要继续前行,今天来看看如何进行专家型学习,这是在《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里提到的一种学习方法,我们简单来了解一下。
一、学习的本质是建立连接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学习的事实:心理学认为人们知识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将外部的知识(自己不懂的)与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建立连接的过程:你必须将这些知识与你原有的经验、体会关联起来。
这个很好理解,我们的大脑都喜欢推理、归纳、喜欢由熟悉的事情推广到陌生的事情,喜欢从一个领域跨越到另一个领域,喜欢举一反三。
不仅说学习,思考、谈话、演讲、学习,几乎都要在熟悉和陌生之间建立联系才行。
比如克里斯·安德森《ted演讲的秘诀》这本书里所说的,演讲就是要在观众大脑建立一个熟悉的场景,共同分享一个想法。
比如《高效演讲》这本书所说,演讲开始需要用一个坡道把听众拉过来,让他们兴趣盎然、充满好奇,而通常情况下,甚至只有七秒的时间来引起他们的关注。
学习也是一样的,我们没有轻功,不能往上跳,需要给自己一个坡道,慢慢往上爬。
所以需要将这些外在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编码,与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关联,让一部分内容成为你原有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一部分内容作为新增的知识点,准备与未来的知识点建立关联。
二、怎么科学的建立连接
再者,怎么科学的建立连接呢?
田志刚老师的这本《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就介绍了一种学习方法——专家型学习(Expert Learning),这里的“专家型学习”并非指专家们独有的学习方法,而是指更高效和专业的学习方法,掌握这种学习方法的人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普通人。
反过来说,真正的专家可能也不会用专家型学习方法,而一个小学生则可以用专家型学习掌握自己的东西,是一种认知方法和学习工具。
专家型学习,其实简单来说有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1:知识在大脑里的组织
我们之前直播时提到过,大脑有800多亿神经元,大脑零散的存储着很多信息,我们要思考得清晰,需要用到框架里,需要使用五个力,以使知识在大脑里有系统的被组织起来。
1、分类分组
分类分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失误就要分个类似人就要混个圈子,本身,这就是一个客观现象,没有好坏之分,如果没有进行分类,你就不知道哪些好哪些关系,进哪些和哪些是同类,哪些和哪些可以互换,学习知识同样非常需要进行分类和分组。
分类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知识管理类的放在一块,思维方法类的放在一块,演讲沟通类的,放在一块阅读写作类的放在一块,软件应用类的放在一块,商务合作类的放在一块,在不同的区块里面有不同的资料,才能多维度理解。
多维度,理解的维度越多,未来可提取的机会越多,当然这个维度依赖于你之前的知识积累,这也就说明为什么知识越多的人学的越快,高手与新手看同样一个“新东西”,他可以很快掌握的原因。
2、摘要、大纲化
为什么牛人都喜欢用思维导图,都擅长结构图,讲结构性思维的书一直有读者,为啥有的公司只卖一个框架力的课程就能维持经营,为啥很多大咖翻来覆去都在讲科学阅读、好好写作,还百看不厌?
有摘要、有大纲、有细节的知识非常容易理解,用思维导图和结构图有利于知识的梳理,结构力框架里一直很火,是因为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技能,就像练九阳神功一样,一重二重,三重能到九重九阳神功,摘要做得好的人,大纲做得好的人通常写文章做演讲,做事情非常有逻辑,非常高效。
而大纲化和摘要其实体现了一种自我内化,你可以梳理出你的大纲,她可以梳理出他的大纲,你可以有你的摘要,他可以有他的摘要,每一个摘要后面大纲后面的逻辑不一样,背景条件不一样,习惯不一样,每一次摘要和大纲都是你自己的一个知识简化。以后它就成了你的内容,你的语言、你的创造。
3、层级化
看到知识时,思考这个内容在你的知识体系里面处于什么层级,当然这有个前提是你脑袋里已经有相应的层级。举个例子说,当我看到一本关于阅读的书,它应该属于我的哪个层级,《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基础层级,《王者阅读法》可能是稍微进阶层级,《项目管理》可能是中等层级,你要把所学的东西放进自己的层级里面去。
4、概念化-概念树
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各种各样的概念构成的大概念,里面包含了几个小概念,小概念下面又细分一些小概念,各种各样的概念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大概念,这整个概念就像树桩一样的,有主干有细分,有枝桠,有树叶,掌握主次梳理一个概念图,非常有助于知识在大脑中的组织。
步骤2:基于理解的记忆、助记
理解和记忆都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在合适的时间能提取出这些知识来应用。所以适当的重复是必须和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考并与之前的背景知识建立连接,找寻尽量多的可用的线索,再进行必要的重复,这部分有机会可以单独谈谈,这里先略过。
步骤3:知识的可视化、图形化
大脑除了可以记忆文字,对图像和图形更敏感。对于一部分内容,可以进行可视化的想象与设计,这样子更容易吸收。
三、学习一个新领域
那么,可能你要问了,我尚不具备这个领域的积累,这个时候如何快速入门呢?
对于成年人而言,最有效率的过程应该是从理论性的书籍读起,从概念入手(这也许是最不舒服的方式,但可能是最高效的方式),结合分析与案例,尽快建立起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体系,然后再去读书、思考和实践,发展这个体系。
比如日本的齐藤英治的书《王者速读法》,【是一位医学博士,也是RC学会的会长——Rapid Learning for Value Creation(高效学习价值创造学会)】就提出高效阅读的套路。
先读几本这个领域的体系化书籍打底,再去读这个领域的细分的书、文章和观点、案例,这时候,你就大致知道所读的这些内容是在说什么、属于这个体系的什么地方,甚至那些有可取之处,哪些不过是老生常谈了。
四、注意事项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以上提到的方法,做起来并不容易,需要耗费很多时间。但对于真正想去学习和研究一个领域的人而言,是值得下的功夫。对于你需要的严肃内容,不去深入分析与关联,就没办法掌握。在这方面,钱钟书是一位典型的代表。即便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但钱钟书所下的功夫也是超过大部分人的。
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曾经提到,说钱钟书做笔记非常变态,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她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
日札(钱钟书的读书心得,作者注)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
还有一位牛人,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天体物理学家、华人里面第一个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林家翘,他的记笔记秘诀是:上课记要点;下课“过电影”(回忆上课内容);默写上课内容;每周每月整理(两遍),把所学知识集约化。
当然,牛人的学习方法都是经过积累的,咱们也不要急。要能将别人的知识(书上的、文档里面甚至聊天里面听到的)转化成自己的,肯定需要有好的基础,所在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经典内容掌握扎实。
慢慢养成对所学内容进行解剖和分析的习惯,对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摘要和大纲)、分析这些内容属于哪一个层级、进行更深度的概念化等活动要经常去做,慢慢你的效率会越来越高。
完,原文首发微信公众号【书虫小小钢】
'6���zq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