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听读书技巧阅读管理

关于读书,你思考过这三个重要问题吗?【附书单】

2016-08-24  本文已影响1883人  丰果知行

“一切有效的阅读不只是接受,更是自我发现,是阅读者既有的内在的被唤醒和继续成长。”

去年4/23世界读书日,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今生有你不寂寞》,回顾了我这么多年的阅读体验和经历,包括如何培养阅读兴趣、形成阅读习惯,一看题目就比较文艺,是一部记录我各个成长阶段的私人阅读史,比较感性。之后收到了来自读者的很多关于读书的问题,总结起来,问得最多的有以下三个:

一、 我为什么读书?即读书的目的。
二、 读书带给我哪些益处?比如曾改变了我的哪些思想和行为、塑造了我的哪些习惯?
三、 我有哪些读书理念、方法和习惯?

这篇文章,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我多年积累形成的,关于这三个问题的观点和思考。抛砖引玉,热爱读书的你也可以借此回顾和总结你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

一、我为什么读书?

读书的目的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每一类又包含三个不同的阅读层次:

而积累型里所包含的三个阅读层次知识、智慧和美感则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

不同的阅读层次又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程度、修养状况和价值取向。

比如有些人只读菜谱、说明书、工具书等生活类信息资料,则是只停留在“获取信息”的阅读层次;比如有些人只读专业书籍,则是只停留在“获取知识”的阅读层次。

记得我在中学时有一段时间追星,很喜欢读娱乐杂志,了解明星们的八卦消息,然后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从中获得很多快乐,那时的阅读层次就是休闲娱乐;后来大学时代和刚毕业的一段时间非常喜欢读一些名作家的优秀小说,沉浸在情节的构思和美妙的语言里,在阅读的享受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内心的满足,则是美感的阅读层次;近些年以读致用类、心灵提升类书籍为主,则是从中收获了很多的“思想精华”和智慧,它们是满足自我成长的诉求所不能或缺的营养,它们引发了我自身的很多正向改变,观念、行为、习惯、品味、气质等。可见我在不同阶段的阅读有着不同的目的,也是顺应了当时的不同需求。

而超越以上所有这些,有时我又觉得,我读书什么也不为,如吃饭喝水一般它已经成为我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和生活方式,已融入到我的生命和血液里。如同鱼儿离不开水,缺了书我已不能活,我已经不能忍受没有阅读的生活了。

二、读书带给我哪些益处?

不论是获取知识、智慧还是美感,都是对心智和理解力的提升,也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阅读”,即提升自己、积累和澄清概念、扩大自己看待问题的视角。所以说长年坚持有益的阅读,心智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包括思考力、感受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理解力和推理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升。

归纳而言,阅读有四大益处:

1、养成学习习惯,不虚度光阴。

在养成阅读习惯之前,我的业余时间都无私奉献给了逛街、追剧、打游戏等当时过瘾之后空虚的活动,因为那时我还没从阅读中体会到那么丰富的快乐和收益。爱上读书以后,才追悔莫及当时浪费了那么多宝贵的青春时光。而且,读书提供了一条最为便捷和高性价比的学习渠道,有问题和疑惑都会首先想到从书中寻找答案。

2、帮助认知自我,找到真实自己。

读书是边思考边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自己对话的过程。只要你思考,就会不知不觉的、不断问自己“我是怎么认为的?”、“要是我,会怎么做?”、“我认同他的观点和做法吗?”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在不断得到澄清,越来越看清楚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喜恶是什么,这些认识又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被验证和修正,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定见,找到了真实的自己。这个益处当我在阅读以下书籍时格外明显:三联书社的一套心理励志丛书:《与成功有约》、《人生、另一种解答》、《经营自我》、《自我超越》,(可惜都已绝版),和台大哲学系傅佩荣教授的一套书籍:《哲学与人生》、《人生需要几座灯塔》、《生命重心在何处》、《抗压有方法》

3. 开启心智和灵性,获得大智慧、培养好心态。

每本优秀经典的书籍都是作者的心血,是自成体系的智慧,当你读得越多,你的视野越开阔,遇到现实问题就比较不容易钻牛角尖,也比较容易找到解决方案或是自我疏导的方法。而且你在书中经历了别人的人生、丰富了阅历,这些都帮助我们更看得开,培养乐观、淡定的好心态。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系列四本书、《相约星期二》、《心灵管理》、《少有人走的路》等书则对于心智和灵性的开启,很有帮助。

4. 结合知识和经验,提升能力和改善行为。

这是我想着重回顾总结的一个话题,因为对职场而言,能力和经验是职业生涯中致力追求的,可以转化为个人竞争力和市场价值;对于个人生活而言,个人行动力也是决定生活效能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书大概可分两类:一类是追求纯审美和阅读享受的非功利性书籍,比如小说、散文、诗歌;另一类是以提升自己某项能力为目的的功利性书籍(或称为致用类书籍)。这个话题主要围绕第二类书籍,致用类书籍的有效性都是需要自己甄别和实践的,对于别人有效的不一定对你也有效,即“学而悟道、知行合一”。当阅读这类书籍时,如果书中的某一点,触到了你的思想,引发了你想改变自己某个行为或习惯的愿望,那就及时捕捉它,关联自己以往的经验并且去实践它,才能检验它是否对你适用有效,真正成为自己的财富。否则它就只是一堆文字而已,过不多久就会被遗忘。

从新精英职业生涯学校古典老师的课程中我学到,人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见下图):底层的“认知”,即你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和数据,经过自己的吸收上升为被自己“认可”的知识,经过亲身尝试到达顶层、成为被自己“认同”的智慧。一个人牛不牛不是取决于底部“认知”的量,而是取决于顶部“认同”的量

《这样读书就够了》时,我读到这段话时很有感触“阅读本身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或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阅读完一本书,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将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并将这个理念付诸实践——读完一本书,必定在读书笔记中有一个重点部分是行动计划,即这本书触动自己所要采取的行动。这个方法恰好是《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一书中提到的A(即Action)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即行动笔记,每本书总结“读后三件事”行动计划。

比如,以下书籍是带给我较大行为改变和个人效能提升的一些典型实例:

三、 我有哪些读书理念、方法和习惯?

爱读书的人很多,但不管有意无意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理念、方法和习惯读书,这估计和各自不同的爱好、性格和经历有关。而把这些挖掘和总结出来,也是自我了解和自我梳理的一个过程。

这部分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我是如何选书的。

一个人选书时的参考不外乎来源于这些渠道:专业书的延伸阅读,周围同事朋友的推荐,各大网上书店的销售和推荐书单,一些转贴的书单和书评,豆瓣的图书评分和书评,参加培训、读书会或各种活动时所获取的图书信息。

我也离不开这些渠道,在此基础之上,对自己有兴趣的书籍我通常会提前查阅图书目录,参考别人书评,甚至试读在线章节,以获取初步的阅读体验,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阅读兴趣,是否符合当前的阅读需求。毕竟不管别人如何推荐,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但很多人会盲目跟从别人的推荐,是因为还没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对自己当前的阅读水平还不是很自信、或者还没形成自己对于图书的鉴赏力和挑选力,而这些是在日积月累中随着读书的增多潜移默化慢慢培养起来的。

任何事都离不开熟能生巧的规律,我也是经过了从跟随别人的书单阅读,成长为给自己开书单,再到应要求给别人开书单的过程。关键是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从阅读当前最感兴趣的书开始入手,因为符合兴趣才能使心智的吸收率达到最大化,然后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独立。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尝试着给自己开书单,在摸索和实践中形成自己关于选书的鉴赏力和判断力。

2. 我的读书理念、习惯和方法。

出于篇幅限制,这部分内容独立成篇,详见《你可能也会需要的那些读书方法和习惯》

3. 我是如何记读书笔记的。

借阅我的书,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因为我习惯边读书、边随手在书上对触动自己的地方做记号,有时还会把自己读书时的灵感记录在空白处,读完以后便于整理成读书笔记。喜欢的人觉得看我的附注可以参考我的观点、帮他们加强理解;不喜欢的人觉得我的书不够清洁,注解会干扰他们阅读的注意力。

由此可见我有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也是对于值得收藏的好书,我喜欢自己购买而非借阅的原因。在我的观念里,记读书笔记是必须且重要的,因为这个习惯有如下好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笔记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有很专业、很规范的记笔记方法,我却觉得太繁琐太复杂,但有些可以借鉴;如李敖那种同样的书买两本,一本用来读,一本用来肢解成读书笔记,我又觉得太浪费,所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我的方法相对简单,基本包含三种方式:

1、 如上所述,边读边在书上画记号。
2、 拿一张白纸,边读边罗列要点。
3、 读完以后整理所有零散笔记,写成书评或读书心得。

回顾这么多年的阅读之路,我的记笔记方法也经过了两个主要变化:

1、 早些年,我喜欢事无巨细的原话摘抄,保留了很多厚厚的读书摘抄本。后来,只对关键要点、尤其是对自己有触动的点,用《这样读书就够了》里的RIA(ReadingInterpretationAppropriation)三步拆书法(也称为三张便签纸读书法)进行拆书,即:1、Reading – 挑出那些触动自己的点;2、Interpretation – 关联自己的经验,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已经做得不错;3、Appropriation – 可以实践哪些方法来改进自己,亦即上文所述的A读书笔记法。

2、 与时俱进,我读书笔记的存储媒介从早些年的笔记本,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电子文件,更便于修改、归档和查阅。

(关于记笔记更详细的方法,请阅读《这样记笔记——你可能还不知道的那些方法》

三毛所言: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我们读过的书,正如我们遇见过的那些人、那些事,走过的那些路、那些地方,随着时光流逝有些可能已经淡忘,但正是它们,才成就了我们的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