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贝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齐帆齐微课

善于读书,不断提升学习力,他拥有扶摇直上的人生——读《读懂一本书

2021-01-27  本文已影响0人  李陌桑

齐帆齐微课:

在齐帆齐老师的写作课上,听她多次提到新媒体的底层逻辑,对此我完全一无所知,这促使我想要了解关于认知、学习方面的底层逻辑,于是找到了樊登这本书——《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因它名气够大、语言和内容都比较浅显,本质上是工具书,又摒除了工具书的枯燥乏味,可读性强,适合入门级的我。

01 从樊登的经历看要善读书

樊登这本书,除了序言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可分为三大块,一是为什么要读书,对读书有哪些误解;二是怎样读书,每本好书都自带使命,怎么快速读懂一本书;三是怎样讲书,需要以怎样的心态、技巧去讲书。

在书的序言部分,作者提出自己是“用读书改变生活的人”,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意愿。

从书中可以看到他的人生轨迹,看到读书给他带来的巨大改变和价值。

小时候,樊登出生于理工科家庭,他并不喜欢读书。大学在西安交大读理工科,机缘巧合,他代表学校参加辩论赛。从此,他这一生,都多少受益于辩论者的某些特质,如逻辑严谨、表达流利、强大的心理素质等等。 为取得比赛胜利,他和他的同学一起进行强化训练,学校也请了很多名家进行指导。

作者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他完全沉浸在辩论的乐趣中。文中提到一个细节,他说自己有时有些变态,自己一人既做正方又做反方,以此锻炼自己的现场迅速反应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樊登获得了全国辩论赛冠军,并因一档选秀节目被高薪聘请为电视台工作人员,但工作不顺心。 2001年,崔永元老师向他递出了橄榄枝,邀他到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工作。

“用”方知不足,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期间,他发现自己孤陋寡闻,对很多知识从无涉猎,他开始有意培养自己,广泛读书,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

胸有丘壑,格局自是不同。广博的知识、快速学习的能力,撑起了他后来给高校、给企业家讲课的自信和底气。

他在文中提到,微信推出后,他开始通过微信讲授网课,得到不错的反响,于是有了“樊登读书会”的雏形。

“樊登读书会”一年推荐52本书,一周一本,从线上到线下,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为樊登讲书打造了独一无二的品牌,并带来巨大的流量和商业价值。

同样每天读书,善读书的人和不善读书的人,认知差距巨大,带来的人生际遇天壤之别。

2020年6月,东莞有一位农民工吴春桂的留言爆红网络。他在图书馆留言说,来东莞17年,在东莞图书馆看书12年,因疫情原因,选择回乡,万般不舍。东莞人社部门的领导留意到此事后,给他介绍了就近图书馆的工作。

按照大众的想象,吴春桂网络爆红后,应该有更多机会,而现实是吴春贵2020年底前,还是回湖北老家了。

怎么回事?

吴春桂50多岁,没有一技傍身,人社局只能给他介绍他之前一直从事的工作——绿化维护,在东莞,这类岗位待遇偏低,他回老家务工更适合自己。

很为吴春桂可惜。他在东莞务工期间,正值东莞一路高歌猛进,高速发展期,很多人抓住机会,攒钱置业或学习提升自己,现在都有很好的回报。

多年来,东莞政府对技工人才在学习培训、考证方面给予扶持。考上了,学费由政府补贴大部分。哪怕完全自费,他考个物业证或电梯证什么的,待遇也比做绿化要强得多。我们村里就有50多岁的电梯维修老师傅,很多公司需要这样经验丰富的老手。

善读书,首先要读对自己发展有用的书,这是底线。

吴春桂读了12年书,纯为随意消遣,导致他与机会一次次失之交臂。

当然,樊登读书的要求要高得多,他认为,对读书不能只追求有用,不要停留在自己的认知层面,要突破舒适圈,通过讲书,与人分享,效果最好。

当我看到这则吴春桂离莞的消息,我意识到,其实我自己也是“吴春桂”。

我与樊登老师同时代,我是70后尾巴出生的。我从小很爱看书,但仅限于可读性强的书,主要是小说。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上班后,除了考职称时,硬着头皮看书,很多书,我明知对自己有用,总有种种借口,放任自己不看书。

在简书里看到很多宝妈坚持写作,我特别佩服。

齐老师曾言“这个时代,你不是新媒体的创作者,就是新媒体的消费者”,我一直都是消费者,是长篇网文的忠实簇拥者。

做消费者多舒服呀!我常因看小说照看孩子不太经心,沉浸在各类小说情节中,不愿动脑筋思考,完全随着作者的笔触与主人公同悲同喜,把自己投射在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中,哭一场笑一场,以逃避现实,治愈因生活琐碎一地鸡毛烦忧的心。

消费者非常被动,其思想维度、认知层面、格局观不知比创作者低了多少个层次!

同是看书,主动学习与被动消费,两者云泥之别。

樊登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最大的差距在认知”这句话。

02 学用结合对提升学习力大有裨益

作者认为,沉浸式学习能帮助我们成为事件的“主人公”,不断体会和探索。沉浸式学习往往是以目标为导向,和观光式学习不同。

为什么我一直看书而无所得,是因为看书没有目标,没有带着问题去读书,只是走马观花,把书看完。记些笔记,也多是用来心理安慰,并没有深入地思考这些书背后的使命、书本身的结构。

有些好看的小说,我会看上两三遍,但也只是回味情节,没有去研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作者设置了什么样的钩子,让人欲罢不能,念念不忘。

作者在文中提及《复杂》《反脆弱》《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赋能》《高绩效教练》是“同一本书”。这几本书千差万别,一个是复杂科学,一个是哲学探索,一个是儿童教育,一个是企业管理,一个是绩效教练,怎么说它们是“同一本书”呢?因为解构之后,他们的架构、理念相同。

怎么解构?

作者非常推崇使用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上,通过中心往外发散,可打乱原有章节,发现该书的使命和背后的密码。

那怎么找到书本背后的密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开宗明义,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二要熟悉书的写作背景;三要找出最有价值的部分: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四是看画龙点睛结尾部分,一句话总结价值升华。

这与齐帆齐老师在写作课上讲授的新媒体写作有相通之处呢。

读书是输入,讲书或写作都是输出。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无论哪种输出形式,都需要考虑如何迅速抓住受众的关注,背后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作者提到,“现在都流行这个说法——你必须成为一个瑞士军刀型的人才。在过去,你只是一把刀,你负责“切割”这一件事就够了;但是现在,你慢慢发现,你还得拧螺丝,还得开瓶盖。你又要带团队,又要去谈判,又要教育孩子……所以你必须让自己具备一身武艺。”

这其实已变成一种生活常态了。身兼多职的人,以前多为斜杠青年,现在有更多斜杠中年、老年出现,这是社会快速发展和开放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

终生学习成为每个人需要习得的功课。输入和输出,两者都需要用力,只看书不讲书,只看书不写作,没有输出,知识不能很好地内化。

学和用相长,学到的知识用起来,并积极分享给他人,在分享中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讲书的人通过讲书发现更好的自己,发现存在的使命和价值。写作的人也是如此。而这一切,首先基于阅读。

作者在结尾部分写道,“一本再高贵的书,往往都是以它的纸张而不是以它的价值来定价的。这是留给每一个人的救赎机会。你错过了著名小学,不要紧;你错过了重点中学,没关系;你因这辈子没有上大学而感到遗憾,没关系。只要你依然有坚持读书的习惯。这家永不打烊的学校,只需要几十块钱就可以入学,永远向所有人敞开大门。读书,可以比上学更有效!”

“只要你相信阅读的力量,相信知识的浩瀚无涯,你的成长也会不可思议。”

余生很贵,不能浪费。信息化社会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选择困难和选择干扰。

珍惜宝贵的时间读书,选择好书很重要。一本好书,意味着我们在跟一个伟大的灵魂作穿越时空的交流,而一本不好的书,则让人倒尽胃口。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对选书的原则、如何读薄一本书、如何通过讲书的刻意练习提升认知,讲书要做哪些准备等,均有详细论述。书中很多观点,阅后让人回味再三,醍醐灌顶,对提升认知和学习力,很有帮助,非常值得一读!

齐帆齐28天写作营

第25篇共3160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