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

拔不拔?

2019-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叔记事

早上去公司的时候,兴致勃勃的把一本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放到背包里。

寻思今天有闲暇的时间,还是想看看。近来迷恋上看书。

午后,有那么一段时间好像真的没有事情做,我便激动的从包里拿出来翻看。

看到一篇文章对农村的文化生态如此描写。

因为村子不大,所以每个人都在别人眼皮底下生活。随便哪个人,都能把全村每个人数个遍,别人的家庭关系如何、经济状况如何,无不在别人的视野之中;岁数大的人还能记得你几岁出的麻疹。每个人都在数落别人,每个人也都在受数落,这种现象形成了一条非常粗的纽带,把所有的人捆在一起,婚丧嫁娶,无不要看别人的眼色,个人不可能做出自己的决定。

当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眼前一亮。便用铅笔把它勾勒了出来。啧啧的感叹,这不是很形象的描述吗!现实中的农村就是这样的。

村子里谁家的事情,谁家又能不晓得?就连你出了五服的亲戚,他们都能给你对上号,不光对上号,随口还能把你亲戚的家境翻个底朝天。

从村子南头往村子北头数,一家家挨着讲,村子的年长者能如数家珍般把全村的事情说成300回的评书来。

随着老人们的渐渐离世,这些个熟悉的趣事也将消散在风中。

后辈们的交往会越来越淡薄,对村子里发生的事情很少关注了。

都去大城市发展,村子里基本都是老人。往后会越来越明显。你不信,再过十年你看,同时也会越来越萧条。

路修好了,回家的次数却少了,房盖好了,歇宿的机会却没了。

修好的路都是往城里通的,盖好的房都是父辈们自己留住的。

儿女们,都奔跑到了大城市。

但是,村子虽说圈子小,人与人的协作却是根深蒂固的。

不同现如今的大城市,人们兴高采烈的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方格里,人与人的距离比在村子的时候密集了,但距离却越来越大。住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邻居们,估计连姓甚名谁都互相不知道。

这确实是也是现状。

邻居的家,门钥匙插在门锁里,门却关了。我看见了,敲门。说明情况,客气话说了一堆。

隔不到几日又是同样的情形,我再敲门,说明情况,客气的散场。

到第三次的时候,我敲门,没人答应,家里没人在,我犹豫了,我应该怎么办?打个电话提醒?可我也不知道他的手机号。

我这是好人好事吗?万一他那天忘记拔钥匙,被贼给盗了,会不会怀疑是我啊,因为我天天出门瞅人家门锁孔?

确实不怪我,位置就是个这,隔壁,隔壁,还是隔壁。

思考三四,我还是无奈的走了。

不像在村子,我能顺手给你拔了,装兜里。

不会有啥忌讳的。

公众号:wsboke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