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课型分类》,找自身欠缺不足

2024-01-27  本文已影响0人  遥望江南

罗晓晖老师把语文课型细分为“预习课、文本分析课、评价鉴赏课、文学史课、训练课、综合实践课、学科阅读课”。读完发现有许多方面是自己平时不曾知道或者做的不好的。

《语文课型分类》着重介绍了“文本分析课、评价鉴赏课、文学史课”三种课型,同时也谈了课型与培养语文素养的关系。

“文本分析课”教学环节 “观察”项目中的“话题”我印象较深刻。话题也就是文本所关注的主题范围,作者在文中说普通读者只能达到第一层“粗浅的层级”,训练有素的读者才能达到第二层“准确的层级”,有思想和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才能达到第三个层级,我深以为是。平常在课堂授课当中,学生往往只能达到“粗浅的层级”:能观察出文本的题材范围。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才可能达到 “准确的层级:能联系到相关的类似文本,定位文本话题。而要达到“深入的层级”----看出文本话题触及的母题实在是极其艰难,别说学生,我都很难达到,由此可以看出平时“文本分析”中的“观察环节”进行的并不好,没能给学生好好训练。读到这里我很是惭愧!

“评价鉴赏课”分为“评价课”和“鉴赏课”。鉴赏课平常我们进行的较多,而“评价课”上的却不尽如人意,“评价课”可以使学生吸收有益的观念,构建自己的思想,对于其中的“展示新的认知结论极其解释效力”我觉得是上好“评价课”的终极所在,学生通过学习不但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还需要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文本之外的、世界与人生中的更多现象,以评估自己的观念是否具有充分解释力,这才是上好评价课的意义所在,而这也是我们平时上此类课型很难达到的。

“文学史课”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的,其中的“知识获得”里边讲的“不宜在文本分析之前介绍关于作家作品的文学史的知识”和我平时进行文本分析时的做法恰恰相反,我往往是上来就介绍作者作品,甚至还会介绍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罗晓晖却主张“因文知人”,因为有了文本分析和评价鉴赏,学生有了观察分析,就可以推断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官观能动性性,而自己上来就传授知识无疑是给学生硬塞知识,学生缺少了分析和总结,自然能力的培养也就差强人意了。此后当引以为戒!

语文课型的实施,有利于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而学科素养的基础是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不同的课型可以促成不同学科素养的培养。以往自己教课只为教课,很少想到联系到学科素养方面。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很多时候都是只会闷头教书,做教参和资料书的“搬运工”,很少去思考研究,平时自己认为浅显无他的课型,作者却能细致深入的研究,并把课型和语文素养紧密结合,这种深入研究的精神实在是自己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