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大树下‖西公街32号

2020-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简婶儿

这些老事儿,都是母亲最近几年常挂嘴边的。我听过也就忘记了,大嫂走心,她把母亲琐碎的唠叨记录了下来。虽说俺胸无点墨亦缺大志,还是想尝试着记录下来,为母亲,也为自己。

母亲姓刘,“刘家大树下“是她的家族群。群内骨干均刘姓,我属于沉底儿溜边的小黄鱼难得冒泡儿。这么一想压力小了很多。

还有“厚道”的朋友鼓励我呢,说这是要写白鹿原的节奏哇!他不怀好意想把我往坑里推。

“写不好还写不坏么?再说了能坏到哪去呀?最坏不就是写成白鹿原么?”谁又有我脸皮厚呢。

白鹿原我是没有读过的,只知道红灯记。反正超过三个人的事写不明白。

选用第一人称,拉拉杂杂,开始填坑。


妈的爷爷,从我这论得叫太姥爷。太姥爷过世的时候,我还在妈的肚子里翻跟头呢。老人家走了没几个月,我来了。

不过太姥姥(妈的奶奶)我是见过的,瘦瘦小小的姓张。她和姥姥、姥爷住在同一个小院儿里。

这个小院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小经厂西公街32号。这个地方很多北京土著也未必清楚,但是它与著名的锣鼓巷比邻,这么一说就能知道个大概齐。

小时候,节假日经常坐上107无轨电车,花上五分钱打个票,从白石桥出发,途径西直门,新街口,地安门,鼓楼,就到了小经厂。

下车过马路,正对着河北北京中学的大门,坐北朝南。门口有不知名的大树,遮天蔽日。到了夏天知了喊得倍儿欢畅。

沿着中学的东、西外墙岔开有两个胡同,分别称作东、西公街,太姥姥家就在西侧这条窄胡同半深处。

32号院是个破旧的小杂院。三面住房,南面是很矮的围墙。

院里住了三户——姥姥、姥爷住东屋,太姥姥和她的女儿(妈的小姑)住北屋三间的一半,这算一家;同住北屋的是春英一家;西屋住的王婶儿一家。

北屋的对面还搭建了一个简易厨房。小院的东南角,有个简陋的厕所,蹲坑那种。厕所对角线的位置,还有一间小黑屋,不记得是住了人还是堆了杂物。

三九天,公用水龙头被裹着厚厚的“棉衣”,龙头下地面高高低低地结着冰。

冬天要靠炉子取暖,开春后,炉子会搬到院子里。从开始烧煤球儿,到蜂窝煤,后来也用上了煤气灶。

那时候一到姥姥家,姥姥就说“冬妹来啦,那,咱们吃炸酱面吧!”于是我颠颠儿地跑去交道口副食店割上两毛钱的猪肉,姥姥和面擀面条儿,姥爷亲自下厨炸酱。

香喷喷的炸酱面,配上新鲜的黄瓜丝儿,那就是顶级人间美味了!

小时候穿的棉衣都出自姥姥之手。妈那时候忙得四脚朝天,她26岁就生下二男一女三个娃,算是完成了老简家传宗接代的使命。妈是读过书的,还得奔“事业”。

那时候,估计是没能精准地掌握计划生育方法,否则这世上不能有我了。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正事儿一句没说,先扯到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