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知识只是一方面,还要透过知识建立另一个东西
南怀瑾先生:知识只是一方面,还要透过知识建立另一个东西
南怀瑾先生:知识只是一方面,还要透过知识建立另一个东西 南怀瑾先生:知识只是一方面,还要透过知识建立另一个东西 南怀瑾先生:知识只是一方面,还要透过知识建立另一个东西 南怀瑾先生:知识只是一方面,还要透过知识建立另一个东西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说,社会上各种做工艺的,自己必须有一工艺场地,才能专心做成他的事情。知识分子的求学,首先要认识,学术知识是一回事情,透过知识还要建立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无以名之,称它为道。一切学问为了道而学,知识学问都是为了培植这个道,知识并不就是道。道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就像仁一样,讨论起来就大了,就麻烦了。我们可以简单地分三方面来讲:有它的体,有它的相,有它的用。体就是中心,形而上的。相就是它的现象,譬如全部四书所讲的关于人生的行为思想,都是道的相,这个相为达到人生目的就是用。这是简单的解释道的体、相、用。如果严格讲起来太多了,这里不发挥。
——《论语别裁》
所有的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包括诸子百家,文化来源就是一个“道”字,所以讲,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这个“道”字是广义的,现在的话说是宏观的,不只属于道家的“道”,诸子百家,我们几千年文化,都在“道”的这个范围里头所包含的。首先我们研究老子《道德经》认清楚这个要点,很重要。所谓后来讲的儒释道三家,那是南北朝唐宋以后的话,那是微观的、狭义的。广义的“道”是如此的广阔,岂止容纳百川,超越于形上形下的,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之道。
——《为“国际道德经论坛”献言》
“太上”等于《易经·系传》上的:“形而上者之谓道”。现在我们讲中国哲学,有“形而上”三个字,是译自西方名词,但采用《易经》中的观念。“形而上者之谓道”,是说万物尚未生长以前,名之为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是说有形象的万般事物生长起来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不可胜数,就叫“器世界”——物理世界。形成物理世界之前,名之为“道”,《易经》称为“形而上”。
——《老子他说》
道是道,德是德。道是指明心见性之体,德是指明心见性以后的入世起用,也就是“盛德之至”。在佛家而言,就是功德圆满,学道有成就智慧圆满。
——《孟子与尽心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这四个阶段,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根本,生生不已。中国道家的思想文化,把这个生命的根本叫做道。在西方哲学上可以说是形而上的那个本体,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或者是主宰,或叫做神,叫做如来、真如、佛,很多的代名词。中国文化中的代名有两种,一种叫道或者叫它天,还有一个用数理的代名叫做易,实际上都是同一个东西。
“道生之”,道为体,有体必有用,就是本身具备了这个生命的功能。但必须要加上“德”,“德”是用来保养它、培养它的,即所谓“德畜之”。有“道”没有“德”来保养,这个“道”就不可能修成。我们看佛家以及其他比较宗教的书,讲到“道”时,都要注重行为的道德;没有行为的道德,“道”是修不成功的。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人打坐修道,除了坐而言之,坐而定之,还要起而行之。所以道德行为是修道的基础。子思在《中庸》上说,“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没有真正的善行,没有道德的成就,那个“道”是修不成的,所以“道生之,德畜之”。“道”便是生命“生”的力量,等于有了动力能源。但是这个能源,如果没有相当的工具去好好把握它,就会被浪费掉了。要想把这个能源用得适当,就是“德畜之”。
体和用两方面何时起作用呢?“物形之,势成之”,宇宙万有的这些物质,是“道”与“德”形成的形象而已,有其第三种功用,所以有体有用,然后生出了万物的形象。形成万有形象以后,就构成了“势”,那是一股力量,形成了一种生命,完成一个生命的所需。比如一颗种子,种在泥土里,这是“道生之”,但是必须要得到日光、空气、水来培养他,这就是“德畜之”。慢慢这颗种子由泥土中抽芽,开花而结果,最后我们可以吃到果实如苹果、芒果等,是为“物形之”。但是今天种下一颗种子,不是明天就得到果实,必须要有一个力量形成,那就是“势成之”。慢慢地形成,慢慢地成长,所以在其用上,“势”有极重要的地位。
——《老子他说(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