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遇见读书文学

知识和智慧之间,只有一本笔记本的距离

2018-07-16  本文已影响11人  海伦学姐

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被誉为“文学昆仑”,一生著书立说无数,很多人都赞叹他惊人的记忆力。而他的夫人杨绛先生却不这么认为,她说:

“其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

先生的这个习惯源于牛津大学读书时期,因为图书馆的书不能外借,他就一笔一划地做笔记,一做就是十多年。在先生去世13年后,《钱钟书手稿集》在夫人杨绛的整理后正式出版,包括残本在内,一共83本,涉及3000种以上中外著作。

用一句话来形容钱先生再合适不过,所谓大师,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钱钟书手稿

就像初中课本里的卖油翁,自钱孔滴油的技能,对他来说“无他,但手熟尔”。钱钟书先生的博闻强识,在夫人看来,是勤勤恳恳做读书笔记的结果。

做读书笔记虽是公认最好的知识积累和内化的办法,但其实很多人是不知道如何有效记笔记的。方法五花八门、过程耗时耗力、到头来收获甚微......还没提起笔,就有那么多可怕的念头。就算写了某本书的笔记,要用的时候发现找不到想用的那句话了......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讲清楚了这件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用一整本书来讲做笔记这件事,可想而知,讲得会有多具体了。 

封面

这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毕业于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 和TBS 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

奥野宣之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非常受欢迎,他的著作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修订的完全版,更是添加了原书中没有的技巧和案例,可见作者还在死磕做笔记这个学问,把简单是事情做到极致。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开篇就强调“一味读下去等于没有读过”,读得多不是读书的本质,看一本吸收一本才是。听上去是老生常谈,但作为“笔记本作家”的奥野宣之,用案例强化了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如何活用三个方面,附有19个读书技巧和26款实用文具,教我们把笔记本融入自己的生活。

这本书不叫“读书笔记法”,而是“笔记读书法”,这是因为记笔记不是目的,学会读书才是。笔记本在“书”和“人”,“输入”和“输出”,“思考”和“创意”之间构建了一做桥,让彼此不再遥远。

一本本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的笔记本,联结了阅读者和书,通过记录、思考和重读,让素材有迹可循,让思维更自由。把书中知识变成心中智慧,想用之时唾手可得,才是实践这样的笔记读书法的最终目的。 

豆瓣图书页面

 一、“书”和“人”之间差一本笔记 

清单购书法助你选得好书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叫做《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的书。买了三年,但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去看的书。还有一本买来三天就看完的书,叫做《美术馆里聊怪咖》。

我买书一般是网购,量子物理的书,是因为网站自动推荐,当年野心很大想拓宽知识领域的我,扫了一眼推荐理由就下单了。看了半页,实在是和我现有知识没有一点点交集,果断束之高阁。

而忍着困也要看完的《美术馆里聊怪咖》,是一本讲艺术史的书,因为一直想要系统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各时期和流派,所以在自己喜欢的图书出版公司页面搜索,仔细看了试读页和别人的评论,果然准确率高很多。

对我来说,这是两次不同的买书经历,但对于奥野宣之来说,这是可以用来总结经验的。他独创了利用笔记本理性购书的“清单购书法”。没想清楚要买哪些书,这时候如果去书店,求知欲就像荷尔蒙一样飙升,看哪本都好看,可能就会冲动消费了。奥野宣之总结了四个小步骤,避免这样的购书失误。

1. 记录兴趣点:

随时记录想要了解的内容

2. 定位相关书:

网络搜索是否有目标书籍

3. 制作购书清单:

记录目标书籍信息

4. 实体店验证和购买:

去书店翻阅确定是否合适

有效阅读的第一步,不是掌握如何速读、跳读等技巧,而是从买对书开始的。 

流程化阅读法管理多本书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说:

“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毛姆提倡的 “为乐趣而读书” 让我如释重负,小时候如果这本看看、那本翻翻,肯定被大人说“没耐性”,所以如果一本没看完又开始打开另一本,总害怕自己忘了上次读了什么。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倡同时读多本书,按照不同时间、情绪、环境,找到合适的书。但怎么做到有条理呢?就要通过“结构化阅读法”来管理,就像项目经理一样,每个项目进展了然于胸。

1. 通读:

有意思的地方折页

2. 重读:

折页地方再读一遍,如果还是吸引人,再次折页

3. 标记:

两次都折页的地方再读一遍,如果还是吸引人,划线

4. 笔记:

划线的地方再读一遍,筛选是否写入笔记本

5. 温习:

重读笔记,有新思考的话补充在同一页

奥野宣之还提醒我们,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书签。当拿起一本书的时候,想要继续哪一个步骤,找到对应的书签就好。

固化流程的做法,看上去把一件随意的事情变得刻板了,但实际上,是让整个读书过程更可控,可控才有效率可言。 

 二、“输入”和“输出”之间差一本笔记 

台湾广告文案教母李欣频,是当年诚品书店的御用文案,创意源源不断且不落俗套。12年内出版了近30本书,她说自己每天看一本书,一部电影,保持输入和输出平衡

但天资一般也不算太勤奋的人,如何输出什么才算有效阅读了呢?

奥野宣之告诉我们,先要转换一种思维方式,读书和做笔记的关系是 “为了做笔记而读书”,也就是“为了输出而输入”。我们边读边想着,我要在笔记本上记录哪些内容呢,就会不知不觉地主动思考起来。

* * *

首先,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具体要记录什么?

比如我自己就有很多笔记本,有的是书摘、有的是日记和思考、有的是某一门网课的学习笔记,但几乎每一本都写了一半,闲置起来,要找的时候自己也分不清具体内容在哪里。奥野宣之的方法和钱钟书先生如出一辙,把读书笔记和随感日记都记在一起,制作自己的智库。

读书笔记很简单,即使什么感想也没有,也要把日期、书名、作者的信息记下来,这样做花不了多少时间,但就像有人保存电影票根一样,是记留下忆,也是管理阅读生活

如果有进一步的思考,那就更好了,记录下摘抄、感想、评论即可。

除此之外,《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分享了另外两种笔记,一是随想笔记,可以记录日常所思,二是黏贴剪报,把这些全部放到同一本笔记本里面,不要分类。

这看上去向大杂烩,但是正因为读书和思考是很难分开的,与其花精力细分,不如全部记在一起。

* * * 

接着,需要解决第二个问题:笔记怎么记?

核心:一元化

大杂烩也有章法,5个要点分别是:

1. 可以记录任何内容

2. 按时间顺序记

3. 务必写上日期

4. 混合速记、概括等技巧

5. 可以黏贴

很多内容的分类界限是很模糊的或者重合的,最简单的分类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后面会介绍如何让时序化的笔记做到方便检索。 

方法:“葱鲔火锅式”摘抄法

这是日本的特色料理,葱段金枪鱼火锅,是以葱和金枪鱼为材料烹制的,其中葱为配菜,而非调料,与金枪鱼同样重要。

“葱鲔火锅式”摘抄法=摘抄加评论,记录转念就忘的原创思考,还能在书写的过程中整理思绪。这就解决了一种疑难杂症:“看了不少书还是没有自己的想法”。

经验:摘抄带动评论

有人会说,“我真的没什么原创想法,怎么办?”那也没关系,先从摘录开始,小学时候的抄写作业还记得吗?单纯的抄写,好处就是加深记忆并促进理解。抄写过程会引发灵感闪现,就是这么神奇。

内容:筛选最具代表性的句子

有时候读书觉得整本书字字珠玑,那要怎么提炼读书笔记呢?那就想想,什么样的内容会让我们想要记录下来,供以后重读?

一种是产生共情的内容。二是挑战认知的内容。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出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用好几页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好多遍,我在读书笔记中总结道:

“提炼笔记的过程让人不得不再去重读几遍,只记录核心内容,无形中完成了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思想,知识已然内化。”

改变了读书方法,“为了做笔记而读书”,像突然开窍了一样,总想着要记下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终于体会到看一本吸收一本的感觉。  

 三、“思考”和“创意”之间差一本笔记 

台湾著名导演、编剧赖声川先生的作品中,有一部长达8小时的史诗级话剧《如梦之梦》。以一个女人为中心,讲述了从民国初年到现代的故事,地理位置跨越台湾、巴黎、诺曼底等。

光是看剧本就很烧脑,这样庞大的创意是如何产生的?赖声川导演说,是他在十多年中,阅读、旅行、思考的整合。如果没有记录下来,这部集结一众表演大咖的巨作《如梦之梦》也就只是散落的诸多想法而已。

因此,笔记不是只对文字创作者有用的,每个行业都需要灵感,在随想笔记、生活记录、读书笔记中发现点与点的链接。正如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的名言,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笔记的作用就再次凸显了,常读常新,重读引发思考,记录合成创意。

读书笔记就是原书的概括和原创思考,在通勤时等碎片时间翻看,轻松做到读书百遍。此外,也要学前文提到的钱钟书先生,在笔记中不断添补新的思考,不但是对比自己思考的深度,同时也新的灵感及时被记录下来。

* * *

最后,就是技术层面的事了,如何让信息索引化

也非常简单,和作者相比,我们更依赖电子版文档和手机App来记录。如果是纸质笔记本,可以通过书内的便利贴、检索标签和自制索引页来定位内容。如果是电子版文档,作者的方法依然适用,他把纸质版笔记变成可以数字化检索的电子资料,看完一本书记录下如下信息:

阅读日期、笔记类型(读书笔记、随想、日记、剪报等)、书名、作者、出版社。外加关键词,就像发微博加“话题”,发豆瓣加“标签”那样。

记录下来的素材和原创的思考,分分钟可以搜索定位,写文章时可以参考,想方案时可以借鉴,创意不是可遇不可求,而是积累就可得的。 

 终极大对比:一般读书法VS.笔记读书法

本文小结

如果你问迪士尼的员工,“游乐场几点关门?”他们大多不会按照你的思路回答,而是说:“园区开放到晚上8点”。是不是听上去积极很多?我们读书也是为了打破思维的局限,看到原本看不到的风景。高晓松说过,读书能让自己变得更辽阔

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给我们提供了具体方法,用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式,让读书方法促进思维方式的迭代。

张泉灵讲过,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思维固化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和时代拉开了距离,而想问题全面、随机应变的人总会幸福度高一些。而这两者的距离,可能只差一本笔记本。 

自制思维导图

微信公众号: Helen小姐的精神世界(更多阅读、电影和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