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孩子的学习秘方

2018-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真源_LILI

      今天我想聊聊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炼成的,从小到大常常听说邻居家的孩子非常的优秀、有天赋,让我非常的羡慕,今天有机会看到一件法宝可以让自己也变得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优秀,那是什么法宝呢?刻意练习这本书中藏着这件法宝,那我们去寻宝吧!

      《刻意练习》这本书是由两位作者联合写作的,一位是美国的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另一位是美国的罗伯特.普尔博士,著名的科学家技术和医学作家,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学写作,在世界最有名望的两家科学出版物《科学》和《自然》担任编辑和作者,诸有上百部重要的学术图书和报告。

      书中说:4岁的孩子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写出多部名曲,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入行1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同时和26人下盲棋,14岁即成为世界象棋大师等,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这些“天才”们却说:他们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

      艾利克森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刻意: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

      大量重复训练: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精神高度集中: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投入正确的大量训练。

       将普通的自己变得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优秀,只要通过正确的刻意练习就能达成,那我们赶紧去尝试吧,期待下一个优秀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