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加油站心理空间少有人走的路

人际:为什么不叫人?

2019-08-15  本文已影响1人  爱反思的方
新疆的蓝天

为什么不叫人?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有礼貌?

这话太熟悉了。

长大以后我们还是不习惯叫人,很想去和他人交往,但是看见人就是叫不出口,美其名内向。但是在我们熟悉的舒适的人面前就比较放得开。

很迷茫,那么渴望和他人连接,为什么就不能?

有些销售培训提供一些疯狂的机会,也许冲破了,不问原因,在一个新的环境,新的文化背景下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很多人做不到,于是慢慢认识自己。

也许这是一种习惯,我们习惯了与人保持距离。先假设对方会怎么看自己?哪些话说了对方会不开心?先揣摩对方,假设了一大堆,先感动了自己,看我多为他人着想啊。结果一开口就被打了回来。你想了那么多,都是自己的需要,对方的感受和想法也许完全不是这些。对方也拒绝你所谓的好。这个自我感动的过程的背后是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和人沟通,也许小时候父母说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许这个道理是父母说教的不是我们体验的。我们选择相信他们,我们的这个状态就是“假老练”。这种没有体验先被说教占据了的部分。行动力总是不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喜欢。只是想不行动,一行动就出错。

如果要改变,就需要与他人真实对话,敢于试错。有的时候我们真诚的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未必是对方的,对方会替我们修正,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自己以外的对方。

有的时候我们内心的预演越多,我们对于表达出来的准确性要求越高,越不能出错就越紧张。如果我们允许自己试错,我们才是与人交流,不然就只是允许自己和自己交流。很多时候交流好像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实际上是“自说自话”。只是把自己表达清楚而已,或者只是听别人。交流是允许两个思想存在并撞击,经常是不敢。

在这个不敢的背后看到的是害怕冲突,只要一有冲突就不知所措。好像自己根本就没有应对冲突的能力。

这个冲突是来自父母之间的矛盾吗?

这个冲突是来自面对外界的挑战父母的隐忍吗?

这个冲突是来自我们小的时候遇到冲突都是逃跑和回避的模式吗?

当生活中有些矛盾和冲突出现的时候,我们在采取回避的自我保护的方式背后有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孩在那里。

也许那个回避矛盾的自我保护的背后是个体生存的方式,也是一种力量的呈现?

现在在生命行进的过程中,再遇到矛盾冲突的时候,依然会习惯性的回避。但是还是在小的事情上开始学习面对,学习如何去主动和他人说话。

不敢与人沟通的习惯可能又很多的因素构成。我觉得如果展开,文化的、家族的、父母教育的、兄弟姐妹关系、朋辈等等各种因素说不清楚

不同的人的背景也不同,找原因可以让我们去在厘清的时候看到各种情绪的综合,也有助于我们认识来访者,虽然大家的原因都不相同。

但是就人际沟通障碍这个部分如何处理,不仅仅要看到人际沟通抗拒的现实因素,也要看到这个习惯模式,更要理解模式背后的认知形成。

如何突破,是需要练习付出行动,敢于面对。从当下开始,不要等待。

每一次做心理咨询的练习,随便一个小问题牵扯出来的都是复杂的系统的背景。

真正需要多多练习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