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土匪姚大榜:靠两招绝技横行湘西50年,毒如蛇蝎凶似虎

2020-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面具三拾柒

很多人都看过《乌龙山剿匪记》这部电视剧,剧中无恶不作的土匪田大榜留给了观众很深刻的印象,而在现实中,田大榜是有其历史原型的,此人就是纵横湘西50年的职业土匪姚大榜。

姚大榜原本不叫这个名字。父母看他从小长得浓眉大眼,愣头愣脑,两个膀子尤其大,就给他起名叫“大膀”,“榜”和“膀”谐音,才有了“姚大榜”这个名字。由于哥哥早夭,自己是家里的独苗,所以从小就被娇生惯养。姚大榜虽上过几年私塾,却没学好,看了一些杂七杂八的书,反而把吃喝嫖赌学了个样样精通,还十分崇拜书中那些杀人越货的绿林好汉,称他们为“强人”,早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萌生了要做强人的念头。

16岁那年,姚大榜进入唐继尧创建的贵州讲武堂学习,在那里学了一身舞刀弄枪的本事,登山如履平地,健步如飞。要知道年轻气盛终究是祸患,学成回乡的姚大榜因为一头牛和人发生争执,一怒之下用火药枪把人打死了。犯下大错后,他索性上山当了土匪,成了自己心目中的“强人”。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读过几年书的姚大榜很会经营自己的势力。起初,由于实力弱加上胆子小,他带人跑到贵州去打家劫舍,得到一大笔横财后才回老家,成了一伙大土匪。为便于活动,他把自己的家搬到偏僻的方家屯,在那里安营扎寨下来,并且对手下严格要求:兔子不吃窝边草,老鹰不打脚下石。也就是决不允许自己手下或者外人在方家屯一带为非作歹。

在那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经过一番经营后势力很强的姚大榜俨然成了方家屯一带的土皇帝,很多人都会去请他“主持公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偷不如抢,抢不如有人乖乖送上门”。方家屯一带都是他的势力范围,国民党不敢去那里抽兵派款,村里人被抓去当兵或者遇到官司等事,只要给姚大榜送钱,就能万事大吉。可以说,在他的势力范围内不论大事小事,都由他说了算。

姚大榜从当上土匪到1950年被解放军剿灭,先后为匪50多年,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下来,离不开他的“法宝”。阴险、多疑就是他的性格特点,也是他在弱肉强食的旧社会称王称霸的护身符。

姚大榜的人生信条是:不信官、不信商、不信任何人。在他当土匪期间,不论是商家请他担任保商大队长,还是自己带人投奔北伐军,亦或是国民党的多次招安,只要是钱财、枪支弹药一到手,他就会立刻带人反水上山,毫无信用可言。由于方家屯一带地形复杂,山高皇帝远,面对姚大榜的数次反水,国民党也是无可奈何。

熟悉姚大榜所作所为的人对他有一个极形象的说法:比狐狸奸,比泥鳅滑,比老虎凶,比蛇蝎毒。因为做的坏事太多,姚大榜很怕仇家的报复,每天都保持着很高的警惕。他一般都会把双枪放在自己衣袋里,与人说话也是手不离枪,平时吃饭也是一个人端着碗蹲在墙角,选择有利地形,以防万一。有一天他和一个客商谈话,对方由于打了一个喷嚏,伸手到口袋里掏手帕,他竟然以为这个人要掏枪,瞬间就出枪把人家打死了。

此外,为了避免被仇家报复或者官府抓捕,姚大榜每晚睡觉总是会把香火点着后捆在手指或脚趾上,当做定时器和警报器,等到香火烫醒他时,再另换一个地方,经常一夜之间转移好几个地方,这就是他做土匪的另一个传家宝。

到了1949年冬天,人民解放军进入晃县剿匪,为了避免牺牲,政府决定对姚大榜进行政治争取。姚也看到了不利形势,曾有过回心转意的念头。但有一天早晨,他吃过早饭本想下山投降,此时村民把他爱吃的鲤鱼去送给他时,迷信的姚大榜竟脸色大变:“鲤鱼上钩,歹的兆头,去不得,去不得”。从那以后,姚大榜闭口不提投降的事情,决定负隅顽抗到底,即便是其儿子劝说也不管用。

最终在1950年冬,已经被围剿的七零八落的姚大榜匪部在计划偷渡姚渡河时,被我军击溃,姚大榜所乘船只翻船,其本人也命丧河中,晃县长达百年的匪患从此消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