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则聊天

2021-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先森0818

   

过量的刷题和记忆,过分的追求标准答案,是学习的技术化和工具化,最大的危害在于扼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宇宙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如此培养出来的可能是材,而很难是人材。

      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求我们“五育”并举。特别是在低学段,不能搞错方向。[抱拳][抱拳]

    规训为没有灵魂的稻草人。


郝晓东:

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反思。

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反思,二是低效反思。

第一,为什么缺乏反思,因为习惯把问题合理化。比如有学生成绩不好,不是反思自己哪里需要调整,而是认为“这个孩子家庭条件不好,否则,我同样的讲课,为什么别的孩子就能学会呢?”这样一想,就难以反思了。有时,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第二,低效反思的原因是什么?一是缺乏理论或专家的指导,没有异质性思维的介入,反思只是停留在表面或单个维度,难以真正激活思维。二是缺乏行动,实践既是反思的目的,也是检验反思的工具,思而不行,就只是虚无渺茫的念头。三是缺乏共同体,独自思考很难突破个人认知的局限性,萝卜汤炖萝卜,炖来炖去,一个味道。(转自新网师郝晓东院长)

智静老师:

来自智老师的分享:(读的很透彻)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出了一组相对的概念“自尊”与“他尊”,用通俗一点的语言解释两者,“自尊”即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瞧得起自己,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尊严来自于自我评价,而不是外界的评价,良好的自我评价是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全部动力,并能逐步成为自我实现的自由人。 “他尊”却与此完全不同,自己的尊严是建立在他人或外界的评价之上,如果外界的评价良好,自我感觉就良好,而一旦得到这种好的评价,发展也就停止了,人可能开始滑入堕落的边缘。更糟糕的是,这种建立在良好他尊之上的自尊,人是不自由的,可能成为“受操纵者”“被控制者”“讨好者”“奴役者”……相反,如果外界的评价是负面的、消极的,人就显得很脆弱,尊严容易受到打击,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认识,最终导致“我干什么都不行”的自卑情结的产生,从而停止了前进。

作为教师,厘清这两个概念,有重要意义。因为在今天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将“他尊”误认为了自尊,总是企图用外界的刺激给予学生尊严,误导学生产生“我的尊严”来自于“外界的评价”的暗示,让学生的行为带上了严重的“功利“色彩”:“老师,我得了多少颗星”“怎么还不发奖品呀”等等就成为学生行为的全部动机。而事实上这也正是应试教育的特征——所有的刻苦学习都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上个好大学,一旦“他尊”的愿望达成,人就开始变得迷茫,不知所措。

回顾中国古时候的 科举制度,表面上学子们寒窗苦读的目的也是“博取一个功名”,但其背后还有一层意义——光宗耀祖,承担振兴家族的责任和使命。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激励着寒门学子在博取功名之后依旧在不停地跋涉,同时,家庭责任感也随着角色的变化转化成了国家或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对比不同时期“他尊”的导向性,我们会发现,“他尊”的积极意义在于兼有“责任感”,而且“责任感”是根本,“外界的评价”只是额外的奖赏,就像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一样,只有建立在“责任感”基础上的“他尊”,才能转化为真正的“自尊”,促进人持续不断地发展。而今天的应试教育却恰恰是缺失了“责任感”的纯粹的“他尊”,因为重大的社会关系的变化,物质的极大丰富,剥夺了孩子们承担责任的机会。因此,今天的教育者最应该做的一件事就是“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们去主动承担责任,让他们在担当的过程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形成正确的自尊感,从而能成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有用的人。

启发我的体悟:真正的学习就是求放心,建立起稳固的内在价值,这也是学习应有的根本取向。

李宏:

  最近琢磨课改,个人觉的重点是要提高学生在预习课上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及在探究课上提高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

  根据《金字塔原理》提出的“以终为始”的观念,预习课上的导学案,特别要加大学生小组内,互教重难点的思辨能力训练,并形成高效的自我检测和反馈。探究课上结合预习课反馈,形成探究问题,理解高考命题思想和学科考查方式,挖掘学科魅力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这样,严密的知识系统就嵌入了学生的生命成长中,让这样,严密的知识系统就嵌入了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习真正有意义起来。学习真正有意义起来。这里要把知识的魅力和成长的养料融合起来,避免很多学校在此处最终走向仅有的题海和技能的堆积,课堂最终是沉闷和应试的。测练课重反馈跟进,限时训练,查漏补缺,便于针对性辅导,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水平线。

李宏:

挤出各种时间,今天读完《大问题》全书,很多时候真有读到惊鸿一瞥之妙感。头脑中的很多东西越来越清晰,需再系统化深思、成文。在新网师车老师引领下,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哲学大咖们切磋探讨,哲学的伟大魅力方得显现。也更加清楚今天绝大多数所谓的好老师,最多只能是个教学的技术主义者,最好只是应试的好把式,遮蔽了学科的精华,因为根源处的知识太过缺乏,学科系统思维的缺乏训练。这也正是好多名校升学率大幅提高,但学生老师却依然倦怠的深层原因。如何把分数和知识的伟大魅力都给学生,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此事涉及学校教师高效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上周公开课,(尝试课堂模式的探索,预习课提高学生的前认知水平,关注高考考点,把考点帮助学生梳理到位,把学习的首次机会和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去进行思维的挑战和冒险。 探究课进入实战环节,在解决问题中把知识结构化、问题化、深入化。重点是关注考法和用法,探究问题要真实贴切,研究高考命题方式,进行能力训练,并围绕知识的魅力,回到生活,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分享、展示。成为拥有学科专业思维的立体的学习者。)  同学们课堂上反馈积极主动、到位,同学们的表现超出预想,同过探究课的课堂实践,也能反馈出预习课设计的不足,预习课、探究课、测练是一个闭环,环环相扣。把不足之处形成样案,力求完善,课堂教学研究是无限深入的,最近再做整理,形成样本,并系统性成文,力求处处有依据,面面见学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