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如何面对死亡、堪破无常和处理缺失与遗憾
一、如何面对死亡
1.死亡意味着什么
死亡是每个人人生旅程的终点,从出生啼哭来到人世这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会经历死亡。对我而言,它并不是不吉利的。相反,它可以用更广阔的思维来看待。宇宙是衡量终极浪漫的尺度,因为它超越了生死;而生死是人类制造终极浪漫的尺度,且往后看,生与死的距离只不过一线之隔。死亡是注定的,造成死亡的时间、地点、原因又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切自有其定数。
2.死亡教会了我什么。
讨论死亡话题的实质是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苏格拉底曾说:“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好好生活。”死亡使我明白生命的强大和脆弱以外,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使我意识到人生是倒计时的存在,真实体会到“人固有一死”,这点体会,自己真实实践而来与别人进行说教而来,有本质区别。年轻时,人们看不到太长远的,顾眼前,要玩乐。挚爱的离去,把我带进了哲学思考,我真正融汇贯通了两个东西:一是时间的宝贵,一切皆有时限;二是思维的转变。
经历生死大劫的人大致会有两个方向的转变(也有可能有其他转变,这里只说两个)。第一个方向的转变:痛苦,质疑存在有何意义;第二个方向的转变是生出慈悲心、平等心,更关心身边具体的人和事,关注公益、承担个人对自身、家庭、社会的责任。
死亡提醒我们生命是有时限的,这种意识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尽管我们有能力控制许多事情,但也有事情是我们控制不了的。还有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加以控制,但又不能完全掌控。接下来,我们会做一些减法,思考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必要的,对不必要的东西不再关注和花心思。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们又会发觉到即使是死亡,每个人都有其特殊情况。没有谁能代替谁去体验死亡或者失去挚爱的切肤之痛,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我们又要明白,人不是一座孤岛,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任何经历都不能让人彻底脱离与其他人的关系,感受可以更开阔些。因此,死亡不仅事关个人,也是社会共同的事情。另外,虽然我们的文化中,非常避讳谈及死亡,不愿意想人终有一死,不过正是生与死,才组成了我们脆弱的生命,痛苦与欢乐并存,最终成就完整的生命,而人也一直行走在脆弱与振作的交替中。
二、如何堪破无常之苦
要灭苦,先破执。
人们总是不愿意承认事实,认为探讨痛苦相关的话题是不妥的,遇到问题或者麻烦时,本能反应便是尽力逃避以便找借口开脱,或者干脆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类:苦苦、变苦、行苦,具体而言,痛苦又可分为八种: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除此以外,人们还在不同条件、情况下各自感受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要想解脱痛苦,首先要认识痛苦。接受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如果只把痛苦看成是一种负面经历,想尽办法躲避它,或者把痛苦看成是一种失败经历,不肯接受它,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能把一切都摆平,这样就不会再有痛苦。只要这堵肉身还存在,就无法逃避各种痛苦,任你再能力卓越,也总有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如果你这样想,毫无疑问,当问题、挫折出现时,你会感到分外压抑、焦虑和不公平。“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凭什么让我受这些苦”,你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无辜、最可怜的人。或者你跳起来指责、抱怨,说这都怪某某人,如果不是他那样做,我就不会有这个问题。这样做也许能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某些情况下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们脆弱不堪,打击、挫败接二连三,生活真的变得比较惨。反过来,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和怨气,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当身处逆境时,不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以更加现实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考验,看看从逆境中能得到什么于己有益的东西。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完美无缺或总是称心如意。由于这个见地,我们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责,甚至不再想尽办法化解,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在不乏痛苦的人生面前,如果我们就此放弃希望、垂头丧气,那未免太愚蠢。对痛苦进行观察和思考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有可能、有希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三、如何面对生命的缺失、遗憾。
接受缺失和遗憾的存在,人没有十全十美,人生也是。放下自己的自大和执念,脱离想象,和真实共存。
孤独一人的恐惧和面对死亡的恐惧对今天的我来说,都不再是可怕。反而有了安慰——会有尽头的。痛苦也是,都会有尽头。小时候上幼儿园从来不哭,因为我知道爷爷会定时定点在门口等着接我回家,我也等着有一天爱的人会来接我团聚。因此,哪怕不如意、孤独我都想尽情体验,认真感受种种如意或者不如意。另外,想传播自己的学识、思想,帮助他人获得力量。
我爷爷去世前几天,我和他聊。我问他,人生有什么遗憾吗?他说,没有什么遗憾了。几天后,他离开了人世,脸上是安详和从容。
所以,我的追求也变成了好好地活过、爱过,推动我转变生活方式和思维,向更高层面的意义出发。活过、爱过后拥有直面死亡的勇气。比如:
(1)我们生命无法拖延。一个人能真正生活的只有当下,人不可能比当下生活的更久。只要一个人活着,就有可能性——他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直到最后一刻。
(2)生出平等心、慈悲心。关注自然、社会和其他生命。对数不尽的存在的馈赠抱持欣赏和感恩的心。通常,我们并不在意自己真正拥有的和能做的事,而总是想着自己缺少的和不能做的事,或者由于微不足道的忧虑和名声或自尊心受到威胁,使我们的成长受到阻碍。
(3)去除生命中那些外在的认同,工作、财富、名声、角色、身体、情绪、欲望,回归到纯粹的本我,重新投身于核心、重要的而脱离其他、琐碎和无聊。
人生无常,而我情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