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历史烟海文史中国传统文化

先后陈有个名师叫“泉溪先生”

2019-05-15  本文已影响66人  弘虫

先后陈出名师。不唯现在有名师,历史上更是不乏其人。譬如蔡元培的老师陈伟,譬如杨维桢的老师陈稼轩。

今天说说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一位先生。他,就是元代的陈稼轩。这个陈稼轩,确切地说,应该是先后陈的后陈人,是泉溪陈氏的后裔。

元代的私学,又称家塾,或称义塾。当时枫桥有几个著名的家塾:一是陈家的梯山草堂,主人陈北辰,祖孙数世以经学传家。二是王冕童年求读过的长宁乡的家塾,现在已不知其名。三是曾任广东宣慰使的魏友敬在石灵庵创办的西岩家塾,是魏姓的义塾。四是先后陈由陈稼轩开办的家塾。

陈稼轩的生卒与生平,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我们现在只能从杨维桢这样的“高徒”那里,通过文史资料,来获得泉溪先生零碎而有限的信息。

公元1296年,杨维桢出生在诸暨枫桥镇东南铁崖山下一个叫泉塘(全堂)的山村。杨维桢自幼聪颖,父亲杨宏对他寄予了莫大的期望。杨维桢刚满八岁,杨宏就让他进入了同邑(同一个县)宿儒(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陈稼轩门下求学。

杨维桢八岁(虚岁)那年是1303年。那么也就是说,早在716多年前的1303年,先后陈就有远近闻名的家塾了,地点在石敢山下、孝泉溪畔,学生们称呼家塾的老师为“泉溪先生”。

用现在的话来说,泉溪先生是个小学老师。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名声在外。泉溪先生能树立这样的名望,靠的是他的真才实学。

之所以说泉溪先生颇具声望,当然是有历史依据的。依据就是杨维桢父亲对孩子的严课严苛,以及对老师的精挑。杨维桢在《先考山阴公实录》中这样写自己的父亲:

“公娶同里李氏后山先生女,贤而通文史。子四人:长维植,次维鲁、维桢、维柢,各遣从师授经学,公必躬课其成,不成者易艺。维植授《易》不成,俾转蒙古学。维鲁授《书》勿成,俾长事。维桢授《春秋》,维柢在幼亦习《春秋》。”

这段话表明:父母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孩子的出息与否。在对待四个儿子的读书上,杨宏是很将它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的,而绝不是简单地送孩子上学就万事大吉。他是因材施策,谁适合读哪门课,就让他去拜师读那门课,读得不对胃口就赶紧转学换课程,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就让他去学手艺。杨维桢后来能考中进士,父亲杨宏功不可没,因为他为杨维桢选对了启蒙老师。

杨维桢在《先考山阴公实录》中紧接着写他父亲:“尝谓人曰:‘成吾志者维桢欤?’俾终业,至弱冠不为娶。”当发现杨维桢是块读书的料之后,杨宏逢人就说:“能实现我志向的,大概要数三儿子维桢了。”所以全堂人杨宏就一直让杨维桢读书,甚至杨维桢到了结婚的年龄,也不同意他结婚,还非要他在铁崖山的书楼再闭门苦读五年。

由此而不难得知,泉溪先生陈稼轩一定是诸暨范围内闻名的擅长《春秋》这门经学的老师了。从杨维桢是兄弟四人中最有出息的,其成功的原因,就是泉溪先生陈稼轩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儒学功底,让杨维桢赢在了功名大道的起跑线上。

从杨维桢家乡全堂,到泉溪先生所在地先后陈,正是由孝泉溪一脉贯通的。700多年前的元代,枫桥三贤之一的杨维桢刚满八岁,他在父亲的带领下,沿着孝泉溪,一步步走到了先后陈。他走进泉溪先生的书房,在那里叩头,在那里启蒙。

因此,先后陈是杨维桢的求学之地,这里曾经是他的第二故乡。

泉溪先生的名声太响了,所以他的学生中,除了全堂的杨维桢,还有来自诸暨其它地方名门望族的子弟。譬如当时花山乡(今直埠一带)马坞的郭日孜,也是不惧路途遥远,来到先后陈泉溪先生这里读书的。

郭日孜,字敏夫,号瓢乐子,马坞人。洪武初,受举荐为本邑儒学训导。少与杨维桢同师。这是又一个因文字而留芳的诸暨名人。郭日孜官做得没有杨维桢大,只做了诸暨的县学训导,其职级是从八品,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副局长。但郭日孜的文名却让马坞郭氏世代生辉。《暨阳花山郭氏宗谱》中有一篇《瓢乐子传》,就是写郭日孜的,里面就提到了他幼时从师陈稼轩的一个情节:

“公讳日孜,字敏夫,汾阳之后……自号瓢乐子,与铁崖杨先生同事泉溪陈先生。幼时,尝著《瑚琏木铎二器论》,泉溪先生大奇之。平生诗文千余篇。”

一天,泉溪先生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写文章,小小年纪的郭日孜不负老师厚望,当场挥毫写下题为《瑚琏木铎二器论》的文章。泉溪先生阅批时,禁不住拍案叫绝,连声说:“妙!妙!妙!”这一次拍案叫好,竟影响了郭日孜的一生,也成就了郭日孜的人生,因为他最终鼓励出了一个“平生诗文千余篇”的作家。

瑚琏,是宗庙的礼器,用以比喻治国安邦之才。木铎,以木为舌的大,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杨维桢与郭日孜,就是瑚琏,就是木铎。

时间已经过去了700多年了。700年,任凭想象,也是一个比永远还要永远的时间概念。如今,石敢山依然绿树长青,孝泉溪依然清澈长流。只是,在先后陈的历史舞台上,泉溪先生早已被后人漠视和遗忘了。

我们不知道他当初的模样,我们不知道他下葬的墓地,我们不知道他当初诲人不倦的场面……我们当然也不知道,在700年之外的遥远的古代,泉溪先生有否预想到了他去死后的这种孤独和寂寞。

感谢杨维桢,在泉溪先生去世后,虽不能前来吊唁送行,但终究用他不朽的文字,为泉溪先生画了像,立了传,作了盖棺定论。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泉溪先生也托杨维桢的一篇祭文,而可以万世流芳了。

祭先师泉溪陈处士稼轩先生文
杨维桢
陈处士为宋太师文惠公尧佐后裔,尧佐长子舜臣知越州,卒于官,葬暨阳之东安乡小泉。舜臣子天麟庐墓于此,遂为泉溪始祖。稼轩先生为其后人。呜呼!先生有元之处士,平生之幸人也。周祖孔宗,辟斥佛老,先生之学也;孔谟孟辨兼韩并欧,先生之文也;至大至刚,三军失其勇,王公失其势,又先生之气也。尝语先生之人品,在三国则诸葛孔明;在晋则陶靖节;在唐则杜子美;在宋为辛幼安、陈同父之辈耳。以文章如是,又加之以道学,可以称世之全人也。维桢自八岁从先生之学,谈天人性命,辨五经群子史之道义,金石古昔著作文章,有传于世也。诸门弟子布在庙廊,河汾之教,将大效于名儒,则先生不显犹显也。坐不得一命以食周粟,死不得一谥以遗世教,知先生者曰处士、曰幸人,又何加捐于先生也。生在远方,病不得问,死不得闻,葬不得送,负罪不一也已矣。九泉如生,尚犹以想之。呜呼,尚飨。

我把它转换成现代白话文,穿过文字,关于泉溪陈氏的由来、泉溪先生的才德人品、杨维桢从师学习的场面、泉溪先生桃李满天下等等,均完整地呈现出来了:

我的老师——陈稼轩先生,是一个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他是北宋太子太师文惠公陈尧佐的后代。陈尧佐的长子陈舜臣,曾担任绍兴知州,后来在知州任上去世了,安葬在诸暨东安乡小泉。陈舜臣的儿子陈天麟为了尽孝,就在安葬父亲的地方庐墓,后来在这个地方居住了下来,于是成了泉溪陈氏的始祖。陈稼轩先生便是陈天麟的后人。[泉溪陈氏由来]

唉,陈先生是元代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处士,称得上是一生幸运的完人。先生的学问,以周公为“祖”,以孔子为“宗”,追求儒家正统,驱除斥逐佛家和道家之说。先生的文章,既有孔子的策略,又有孟子的雄辨,既有韩愈的痛快,又有欧阳修的婉约。先生的气概,正大刚强,行军打仗的人见了他便顿失其勇武,地位显贵的人见了他便顿失其气势。我曾经跟人们说起过先生的人品。先生的人品怎么样呢?如果他生活在三国鼎立时代,那么他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如果他生活在东晋时代,那么他就是怡然自得的陶渊明;如果他生活在唐朝,那么他就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如果他生活在宋朝,那么他就是辛弃疾、陈亮这样豪放忠诚之辈。先生既有一手好文章,又精于儒家之道,在这个世上,可称为名副其实的完人了,他的人格、道德和学行等各方面毫无瑕疵。[泉溪先生才德人品]

学生杨维桢从八岁开始,就拜先生为师,跟着先生读书学习。曾与先生谈论儒学所弘扬的天人性命之学,曾与先生讨论《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的道德正义,甚至还与先生辨析那些流传后世的刻在钟鼎碑碣上的文章。[杨维桢从师学习场面]

先生所传授的门生众多,大多在朝廷做官。先生的河汾之教,效法于像王通这样的名儒,必将极大地有功于这个时代,尽管先生貌似不显贵,实际上却通过他的门生达到了极显贵的地步。[泉溪先生桃李满天下]

先生在世时,没有得到可以享受俸禄的一官半职。先生去世后,没有得到可以永垂后世的一个谥号。在我的心目中,只知道先生是“处士”,一个有德有才的人,只知道先生是“幸人”,一个人格完美的人,那么又何必再为他添加别的虚名呢。[泉溪先生才德人品]

学生我因远离家乡,先生生病时不能前来看望,先生去世时也不知消息,先生安葬时不能为他送行,我身上所背的罪责,岂止一个啊。先生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始终在我心里活着,我还会时时地想念他。唉,请先生来享用祭品吧。[杨维桢致歉致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