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拖延症”治疗记
小儿今年7岁,自从5岁开始上学以来(之前daycare几点送都行,没有迟到这一说),“拖延”这个“毛病”一直是我们最大的困扰。试过PD里的“日常惯例表” (Routine Table),试图让“日常惯例表”说了算,管用了几天就失效了;按照“错误目的表”分析,判断小宝“行为背后的信念”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或者“权力斗争”,于是我们有意放松了在准时上学这件事上的要求和催促,甚至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很多,到后来孩子自己提出不想再迟到。然而最近小宝转学到了新学校,我们和邻居拼车Car Pool上学,准时出门又成了一个“要求”,小宝“故伎重演”,每天出门都得上演一场斗智斗勇的连环大戏。
终于有一天,在经过一个孩子哭,大人怒的忙乱早晨过后,对于“如何让孩子自己主动、自觉地按时上学, 改变目前大人催促,孩子反感,最后大伙儿都不高兴”的局面,我决定做一点新的尝试。
晚上孩子回家,我召集俩儿开会。我说:“妈妈有一个建议,想听听你们的意见,咱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我先问他们,每天上学出门之前,需要做完哪些事情?我们一起列完需要做的事情之后,又一起讨论需要几点做完就可以得到奖励;对于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们各自诉说了自己的担心,并讨论了如果发生该如何处理;比如下图中规则第2条和第4条就是防止他们生气在表上涂画或撕毁的;第1条的“惩罚”部分,是我提出:做好了有奖励,那迟到该怎么办呢?孩子们觉得公平的做法应该是扣一个Tally, 我觉得也合理。制定出了以下修订版的“日常惯例表(Routine Table)”之后,我们一致同意,先试运行两周,如果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再一起修订。
Morning Routine Table这个方法,其实还是“日常惯例表”(Routine Table)的一个应用,所不同的是,加入了一些规则。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规则的制定需要孩子的参与,一般来说,孩子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更愿意遵守;另外,PD不建议以金钱作为奖励,我一开始的建议是如果孩子们做到了规定的天数,可以实现孩子的一个“大” 或“小”愿望。然而在和孩子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操作起来有些困难,再加上我家没有给孩子零花钱的做法,所以我同意了孩子们的建议,集满14个tallies ,也就是一周早晚都能做到的话,可以有5块钱的奖励。
普通的"日常惯例表”规则试运行的两周中,小宝的情况很好,很多时候就算是前半段磨蹭,后面看时间不够了,也紧赶慢赶地把事情做完,从而得到一个Tally。 大人要注意的就是少说话,不催促。最多提醒一下几点钟了,让孩子真正感觉到觉得这事儿是他自己事儿(这是问题的关键!!!大、小孩儿都适用)。很多时候,如果实在看不下去孩子的“慢”,不妨离开那个屋子,干点别的事儿去。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快慢”还真不能用大人的标准。我注意到他们二年级课表里,从下午2:30到2:50 有二十分钟的Snack & Pack的时间,也就是说孩子们用20分钟收拾东西,之后才在老师的带领下,晃晃悠悠到校门口等家长接的。
与通常的“日常惯例表”不同,我们没有规定完成每一件事情的时间,只要在规定的出门时间之前做完所有的事情即可,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度。有几次小宝忘了做其中的一两件事,我提醒他到表前面检查一下漏了什么,他看完之后,嘴里嘟囔着:“哦!我忘了XXXX!" ”转身赶紧做去了。
大儿期间却闹了一次别扭:有一天看赶不上时间了,干脆放弃,故意磨蹭。那天晚上,我专门和大儿开了个会,了解到大儿对于Tally的时间有意见,因为比他平时出门的时间早了3分钟。我之所以留出这3分钟是考虑到小宝年龄小,要给他留一点buffer的时间,没想到大儿有意见了。我和大儿解释了提早3分钟的原因,也同意他可以在出门之前做完即可,于是大儿也欣然接受。另外,我们还加了一条规则就是,就算没得到Tally, 只要没迟到 (7:52 ~ 7:55 之间完成),不需要扣Tally.
这个”日常惯例表“”试运行到现在,小宝已经得到两次奖励了。每一次我们都为他举行一个小小的“庆祝仪式”,小宝感觉很光荣。另外,他喜欢在自动售货机上买零食,现在也不用央求我了,因为手里有钱了哈!
小小的改进,解决了大问题,这个修订版的“日常管理表”在我家会继续运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