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一)
那一年,因为人际关系的原因,我离开了挚爱的学校,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望着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新兴城市,我对这一方热土充满了憧憬。
当时在外打工的人还不算太多,我落脚在一个同村人的临时栖身地。有了住处,当然找工作就成了第一要务。那时的建筑工地较多,我自知自己单薄的身板做不了工作高强度的建筑工作,只能去工业区碰碰运气。
一天,我来到松岗一条叫山门街还是叫山门路的地方,看到这个和老家同名的地名,我感到分外的亲切。刚好松岗镇文化站就在这条路上,门口启示栏上贴有大红的征稿启事。同行的阿廷知道我喜欢写写画画,鼓励我写篇文章碰碰运气。
我呢,反正找工作不是一时三刻的事,写篇文章凋剂下生活也不镨。稿子都是现成的,我背包中就有。于是,我根据这几天的见闻和感觉,写了一篇散文《溪头散步》(溪头是一个村名,我的临时住处。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松岗风采》上)。
第二天,我和阿廷一起去文化站投稿。阿廷算是我的同族兄弟,当过兵,无论是社会经验还是人情世故都比我懂得多。当时刚出来,普通话说的不咋的,有他在,我觉得和生人打交道会方便很多。
接待我们的是镇报一位姓高的女编辑。我说是来投稿的,并把稿子递给她。应该是我的标题比较符合他们的办刊风格,她稍微浏览了下,说很好,热情地把我们请进会客室,泡好茶后,向我们介绍了《松岗风采》的办刊方针和面对的作者读者人群,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她说完后,我也拿出证件向她表明了身份。当我把我的特约记者证递给她时,她吃惊的表情绝对不是装出来的。我还在高中读书时因为喜欢写些小文章,加入了县文联,也在县市的报刊和内刊上发表了一些碎碎念。当时海南刚开始改革开放,需要大量文学人才,有一位和我熟悉的编辑去了海囗正在组建的《大开放》杂志社,听说我准备出来打工,帮我办了一个特约记者证。
你等会,我去找下站长。高编辑对我说。
反正也没事,在会客室吹吹空调也不错。很快,站长来了,伸出手来准备和我握手。阿廷本来坐在我旁边,见站长来了先站了起来,和站长握了手。站长拿着我的证件问我:“杨先生,你是特约记者?”
我正想回答,阿廷又抢了先,说:“是的,我们都是《大开放》杂志社的特约记者。”
我真佩服他的眼尖,一下就看清了证件上的单位。但都是同乡,我也不好说什么,默认了。
站长当然不是那么好骗的,只看到我的证件,并不怎么理他。站长坐下来和我聊起了巜大开放》杂志和我的写作简历,问我发表过什么作品。大家都是圈中人,我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主动说了我和杂志的渊源,告诉他我并不在编,只能算是外围人员。现在正在找工作。
站长听后,邀请我参加礼拜一的作者见面会,并吩咐高编辑帮我留意有没有适合我的工作。
高编辑说,她联系的一家工厂应该招工,周一作者座谈会后可以帮我问问。